
防汛前线勇担当
进入七月以来,受强降雨影响,长江、淮河一带水域超出警戒水位,防汛形势非常严峻。很多青年学子主动投身到抗洪防汛一线,全力以赴挥洒着青春的力量,筑起“青春堤坝”。
7月19日凌晨2时30分,肥西县境内丰乐河堤防突发险情,凌晨3时01分接到合肥市防汛指挥部请求驰援后,位于合肥市的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启动应急响应预案,从下达任务到部队开拔,从物资准备到车辆发动,39分钟齐装出征,3时40分出发,120余名师生组成首批抗洪突击队赶到相关河段加固堤坝、构筑子堤、堵塞管涌,全力抢险救援;7月20日,第二批120余名师生再度集结,奔赴肥西县抗洪一线;7月22日,庐江县同大镇石大圩连河段堤防出现约70米塌陷满溢险情,决口水流湍急,水势高差较大,先后有5台挖掘机被冲走,严重危及下游村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天中午13时20分,该校出动第三批153名学员奔赴一线……截至7月28日,该校共派出5个批次共计600余名学员及教师抗洪抢险。这些学员中不少人是硕士生或博士生,个个都是军中“学霸”。但在一线铲砂石、运砂袋他们毫不含糊!学员们还蹚水进村挨家挨户排查未转移住户,帮助群众转移物资,背起行动不便的老乡赶往安全地带。一位博士三年级的学员说:“在洪水面前哪有什么博士硕士,我们上了堤坝就都是保卫人民的战士!我们有信心一定能完成这次抗洪任务!”
据介绍,军校的暑期和普通高校不同,学员一般会被安排实习或者开展其他活动。今年暑期这次汛情抢险,让学员们的“战位”从训练场、教室变成了一线大堤、水中决口,手中的书本变成了沉重的沙包,整洁的常服变成了沾满泥浆的迷彩装,但他们听令而行、奋勇向前的担当始终不变。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8级学生周遥家住长江边的无为市高沟镇。入梅以来,长江中下游雨量陡增,长江沿岸水位激增,一度超过1998年水位,并且与1954年历史极值相差不到30厘米,长江沿岸防汛形势极其严峻。他主动找到当地抗洪救灾负责部门。每天,周遥同其他工作人员沿抗洪大堤巡视,摸排危险地段,发现险情并及时向上级汇报。一旦出现险情,周遥就同救援人员们一起搬运沙石、挖深沟、清淤泥。
7月18日,长江沿岸的马鞍山市采石街道陈家圩出现险情,家住马鞍山的安财大法学院2018级学生胡博文主动加入当地抗洪抢险队伍,同部队官兵一起到达既定地点,当时水位已漫过大半个河畔,在临时架设的灯光下,胡博文领到任务后就开始拼命用铁锹铲石块填补指定地区,一口气干到次日凌晨2点。
家住枞阳县的安财大文学院2018级学生张诗潇也在家中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暑假。在连续的暴雨之后,枞阳镇大闸外部分居民房屋受灾进水,部分群众没有及时转移出来。张诗潇和志愿者组成的应急小分队紧急出动,先后把30多人背到安全地带,帮助100多名群众转移财产。他们还帮助安置点的居民打扫卫生,在护城墙一带轮流值班,巡堤查险,帮助居委会挨家挨户劝说群众撤离。张诗潇说:“能为家乡防汛工作出一点力是光荣的,也是成长的历练。这个暑假虽然累,但受益匪浅。”
千家万户传薪火
8月5日下午,一堂有趣的化学实验课在合肥市一六八中学汛期撤离转移群众安置点里进行着。来自合肥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化身“小先生”,用生动精彩的实验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吸引了这个安置点里的20多名学龄儿童。据了解,受洪水影响,肥西县三河镇的300多名村民被转移到合肥市一六八中学安置点。安置点不仅免费提供一日三餐,还有不少大学生志愿者们带小朋友上兴趣拓展课、提供学业辅导。
为践行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合肥师范学院一直把“行知学堂”当成学校的一个教学品牌,每年暑假在各地轮流举办。今年暑期,该校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实际形势,严格落实防控要求,组织学生志愿者坚持就近就便原则,在家乡开展“行知学堂”实践活动。全校共有210名“小先生”在全省各地开办行知学堂49所,为1000余名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包含品德教育、兴趣培养、课业辅导等公益服务。
在宣城市宣州区行知学堂,“小先生”结合八一建军节,组织小学员开展手绘军旗、唱军歌、讲红军故事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爱国情怀。在合肥市庐阳区红旗社区行知学堂,艺术传媒学院的“小先生”发挥专业优势,指导小学员动手绘制水粉画、水彩画,制作轻黏土作品,并邀请非遗传人前来展示木雕艺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美育教育。在合肥市经开区海恒社区行知学堂,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小先生”通过展示趣味化学实验,教育小学员学习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普及科学常识,培育科学精神。教师教育学院充分利用国家一流专业“小学教育”的师资和资源,开发并制作线上扶志课程微课,共享给全省各地的行知学堂,传播“扶贫先要扶志”的理念,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小先生”走进合肥市经开区莲花社区的3家儿童康复中心,开办“星星守望——关爱自闭症儿童”行知学堂,辅助治疗师对自闭症儿童们进行康复训练,对患病程度较轻的儿童开展绘画、音乐、舞蹈、游戏等课程,并与孩子们进行“一对一”精心陪护。文学院的“小先生”来到合肥师范学院定点扶贫村阜阳市颍东区口孜镇王庄村,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课程,丰富他们的暑期生活,并通过家访的形式深入贫困儿童家中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关爱举措,为落实教育扶贫做出积极贡献。
“薪火爱心学校”是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几十位志愿学子组成的支教团队。自2019年春天创办起,大学生志愿者们每周末都会定期下沉街道展开支教活动,重点关注9至12周岁缺少陪伴的儿童。今年暑假受疫情影响,他们把课堂放到了“云端”。经过周密的讨论和试验,志愿老师们在线上采取多种网络平台资源与孩子们一一对接,在辅导课业的同时结合历史系师范特色,开展”传统文化课堂“”民族民俗文化“”安全教育科普“等主题课程,用多元化课堂点缀学生的多彩暑期生活。8月1日,伴随着屏幕那头孩子们一声声清脆洪亮的“老师好!”,志愿老师们在微笑中正式开启了各自的“云课堂”。“首次‘云’教学,虽然无法与孩子们直接面对面交流,但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认真,孩子们工整的笔记、真诚的问候让我忘却了备课的辛苦。我讲,你听;我传授,你成长。”志愿者在学校的微信公号上如是说。
山林田野谋振兴
“您家农作物主要自己吃呢,还是销售?销售的渠道又是什么?有没有考虑其他的销售渠道?网销或者找企业对蔬菜、作物、水果、牲畜进行加工再销售之类……”这是安徽科技学院一群研究生们精心设计的调研题目中的一部分内容。7月26日上午,7支由50多名农业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团队从安徽科技学院出发,分赴江淮大地的7个不同地区,围绕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新技术推广、食品安全科普、技术指导、脱贫攻坚等主题开展活动,为当地乡村振兴收集资料、出谋划策。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安徽科技学院开展以“弘扬安科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志愿者暑期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农科研究生深入基层一线,积极投入到“三农”实践,助力我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据该校研究生处马晓辉老师介绍说,此次调研他们设计了两份不同方向的交流访谈内容,一份主要面向种植养殖大户和村两委,一份则侧重于普通群众,包括一般居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细分为两份问卷,是因为不同类型需要的发展方向和手段也是不同的,队员们分头进村入户,面对面交流,这样采集来的信息更真实客观,为我们下一步行动打好基础。”马晓辉说。目前,她和她带领的团队正在涡阳县西阳镇进行调研。该校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江松说:“务实、踏实、扎实是安科学生身上闪亮的标签,我要秉承这些优良学风,把所学专业知识带到田间地头和农民朋友家中,真正了解‘三农’、热爱‘三农’、服务‘三农’,为乡村振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让这个暑假更有意义。”
今年暑假,安徽农业大学的学子们也在继续践行该校持之以恒的“大别山道路”,用身体力行回答农业院校的责任所在。7月27日,该校理学院“振兴之旅,众兴之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肥东县众兴乡调研林苗产业发展情况。在参观了以安徽香榭里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后,队员们与村委会专员就扶贫攻坚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投资三百多万元建立的花卉大棚如何实现回本?公司租借的四千余亩土地是如何实现土地流转的?种植的花卉产品众多,三角梅、芦荟、紫薇等,哪种最受市场欢迎?”队员们纷纷抛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详细地了解了公司目前的发展状况和经营模式,畅谈了企业发展历程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队员们通过探访得知,该企业负责人回乡创业,历经十年发展取得现今成就时,对在基层创新创业又有了更加直接的认识。面对受疫情等原因影响,企业上半年销售额较往年大幅度减少的情况,队员们也纷纷建言献策,希望能从实践出真知。“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当地苗木产业发展状况,还对长期关注的乡村振兴战略有了具体直观的感受。大家看到正是因为有各级党委政府和无数基层工作者的巨大努力才推动了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真切地从活动中感受到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我们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队员们纷纷在自己的朋友圈中抒发着活动归来的感受。
原文阅读地址:
http://app.ahrb.com.cn/ahrb/layout/202008/07/node_12.html#c16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