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 安徽省教育厅】安徽师范大学智慧资助典型案例

  • 时间:2021-08-19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高校资助工作是后扶贫时代防止返贫的战略工程,是高校的民生工程和育人工程,资助育人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安徽省资助育人唯一试点高校和智慧资助试点高校,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思想,成立了科研攻关团队,坚持自主研发与创新,以数据治理与流程再造为突破口,实现8个部门11个系统数据互联互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自主开发了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精准育人和效果评估为一体的智慧资助平台,形成从贫困生认定,到奖助申请与审核,再到资助育人和育人效果评估的线上资助工作闭环,推动资助工作“键对键”与“面对面”、线上线下的交融互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资助育人。

学校先后在全省推进会(四次)和教育部思政司专题调研会上作平台建设典型经验介绍。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光明网、人民网等媒体先后以“不需自揭伤疤,没有烦琐流程,安徽师大实现资助智能化,经济困难学生身边有个隐形资助人”为题报道我校智慧资助平台建设取得的成效。智慧资助工作先后两次被省委办公厅以“信息专报”的形式,报省委书记李锦斌等省委领导阅示。

一、聚焦智慧,实现精准识别

全省率先自主研发贫困生认定量化指标体系,探索出新的贫困生认定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贫困生认定的科学性与准确率。

一是建立量化认定指标体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学生的消费情况、家庭状况和在校行为表现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家庭收入和支出两个维度,确定9个二级指标,79个观测点,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赋分,建立贫困生量化认定指标体系。贫困生量化认定指标体系做到了既能区分是否是贫困生(59.82分是贫困生分界线),又能区分贫困生的不同困难等级(59.82-70.35分为一般困难等级,70.36-80.16分为困难等级,80.17分以上为特别困难等级)。

二是探索认定新模式。学校探索出“线上量化测评+线下实地回访验证”新的贫困生认定模式,在线上量化认定的基础上,每年随机抽取一市一县开展全覆盖回访验证,核查学生家庭真实经济状况,验证指标体系的精准度,并根据验证结果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2020年认定贫困生4735人,占全校19.03%。学校通过对阜阳市和阜南县全覆盖实地回访验证,精准度达99.24%。

二、聚焦人文,做到精准资助

全省率先自主研发贫困生资助需求指标体系,在贫困生资助全覆盖的基础上,做到了按需资助。

一是建立资助需求指标体系。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消费情况和生活费来源的跟踪分析,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需求指标体系,计算出不同困难等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需求,实施消费预警和资助预警,主动展示需要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和资助金额,实现主动的、隐形的精准资助。2020年,全校贫困生生均受助0.61万元,实现应助尽助。

二是实施“四暖相伴”资助。根据不同时节,贫困生的资助需求,依托平台组织开展了“四暖相伴”资助。春季是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考级考证集中、生活压力加大的特殊时节,在国家助学金尚未发放时,学校组织开展“暖春行动”,向寒假家庭发生突发变故学生、孤残学生,烈属、优抚对象等特困群体发放临时困难补助,帮助解决生活问题;在冬季到来之前,学校组织开展“暖冬行动”,向特困生发放保暖衣物,让他们安心度过寒冬;在期末考试、考研前夕,学校组织开展“暖学行动”,向参加勤工助学的贫困生发放补助,让他们不再参加勤工助学,安心复习迎考;在就业和考研复试季,学校组织开展“暖途行动”,向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考研复试交通补助等。2020年,学校通过“四暖相伴”工程资助贫困生4797人,总金额达402.6万元。

三是开展隐形“微资助”。利用平台“微资助”模块,开展了隐形的“微资助”。根据贫困生提出的需求购买保暖衣物以及学习等用品,通过委托快递直接邮寄给受助学生。2020年,学校利用“微资助”模块,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疫情期间应急资助和“未摘帽52个贫困县”生源贫困生专项资助,第一时间启动了王家坝等蓄洪、泄洪区贫困学子特别资助,发放资金280多万元,受助学生1900多人次,实现资助对象全覆盖。疫情期间应急资助被“教育部疫情防控每日信息摘编”采用,被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安徽广播电台等集中宣传报道。

三、聚焦“四成”,实施精准育人

利用平台对贫困生表现进行分析,筛选出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推荐其参加相应的资助育人项目,并做好项目的跟踪管理和结果分析。

一是价值引领,激发“我想成才”之情。创建线上“苔花”励志班,构建了以理想信念、励志自强等为主要内容的“菜单式”“开放式”课程体系,实现全校贫困学子分层分类教育的全覆盖。开办线上“苔花”周末剧场,将资助育人故事搬上舞台,让贫困学子接受更为形象、生动的教育。2021年,“苔花”励志培训班开展“四史”教育、人际关系、办公软件操作、考研辅导等7个专题培训,受益贫困生4735人;“苔花”周末剧场举办11场,受益贫困生1351人。通过大数据分析寻找身边的励志榜样,选树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每年全国仅10名)古孜里努尔•艾尼瓦尔和蔡张飞等一批贫困学子典型。

二是个性指导,推动“我可成才”之行。利用平台设立线上发展辅导站,先后从高年级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贫困学生中聘请了150名导生,从教师中遴选78名导师,为低年级贫困学生开展“一对一”个性化的学业、生活指导。近年来,贫困生毕业率100%。2021年指导贫困生获校级以上奖励882项。

三是分类训练,推进“我能成才”之举。利用平台设立“扶智、扶志”项目为能力较弱(平台资助育人效果评估60分以下)的贫困生搭建平台。2021年,线上指导532名贫困生完成79项“双扶”资助育人项目,另指导732名贫困生获得新一期项目立项146项。按照引导能力较弱的贫困生参加校内勤工助学,能力较强的参加校外勤工助学的导向,平台在校内勤工助学招聘时自动提醒设岗单位优先聘用资助育人效果评估70分以下的贫困生,并要求设岗单位为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开展一对一指导,既保证了能力较弱的贫困生兼职安全,又能快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是成效评估,实现“我已成才”之梦。运用数学模型,构建资助育人成效量化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贫困生思想道德、社会责任、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身心素质、人文底蕴、学业成绩、升学就业、入党、任职、奖学金获取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展示贫困生个体和群体的成才情况,精准锁定需要帮扶的贫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结对帮扶。

截止目前,平台显示贫困生中资助育人效果评估60分(需要重点帮扶对象)以下的47人(2020级35人、2019级6人、2018级3人、2017级3人),占贫困生0.99%,远低于全校平均水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率高学校平均水平3.48个百分点、升学率高9.33个百分点、奖学金获取率高7.06个百分点、人均志愿服务时长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原文阅读地址:http://jyt.ah.gov.cn/tsdw/xszzglzx/yxcz/40458419.html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