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安徽日报】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方敏、汪盛玉老师理论文章《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 时间:2022-06-14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中国道路不能离开中华文明的精神滋养,这是因为道路自信的深刻依据之一在于社会主体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只有创造性转化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中国道路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历史性超越。

讲仁爱。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文明“讲仁爱”特质中汲取智慧创建了一条适合中国自己发展的道路,中国道路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讲仁爱”在中华文明的特定话语内蕴含着中国道路的民族情怀、家国情怀、人民情怀。第一,中国道路是人人平等相处的道路。“讲仁爱”注重仁者爱人,人人是平等相处的行为主体,长幼有序、往来和谐。中国道路依次经历的“人民站起来”“人民富起来”“人民强起来”都以各族人民相亲相爱、团结共进为前提和基础,以紧跟时代步伐的忧患意识和奉献姿态诠释着“讲仁爱”的精髓。第二,中国道路是人人互助合作的道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展示出中华文明修齐治平的精神内核。中国道路要求实践主体能够自律自觉,有担当有作为,先有付出后有回报,只有付出才有回报。第三,中国道路是人人平安康乐的道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表达了“讲仁爱”的道理。这从“内在超越”的层面意味着中国道路以促进人人平安、幸福、健康、喜乐为发展的大智慧大情怀。

重民本。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从中华文明“重民本”特质中吸收营养,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第一,中国道路把“为政以德”作为“重民本”的核心内容之一,规定在于国家治理者首先要独善其身、善治其身。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中国道路集民愿、顺民意、赢民心、得民利的遵循。第二,中国道路反对“以物为本”。“重民本”意味着弃“物本”,“民本”对“物本”的扬弃具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中国道路就是要摒弃“物本”倾向而维护以人民为本位的现代化道路。第三,中国道路是倡导“民为邦本”的道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深刻揭示出“重民本”的目标指向。中国道路属于谁、为了谁,以及中国道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时代之问、理论之问、实践之问,中国共产党是答卷者,人民群众是阅卷者。发掘“重民本”的人民主体、人民标准,有助于构建中国道路的力量之维。

守诚信。“守诚信”是中华文明的标识和特质之一,以中国话语方式向世界表达了中国道路的可信、可爱、可敬。第一,中国道路是可信之路。这不仅意味着中国道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用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而且意味着中国道路必然坚持“真主义”、解决“真问题”,反对各种以假乱真的社会思潮歪曲事实、贬损发展。第二,中国道路是可爱之路。“内诚于心、外信于人”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善良智慧与大义之举。在这个意义上,中国道路尊重社会规律、尊重历史选择、尊重人民意愿,以把握客观事实为发展前提、以解决社会矛盾为发展动力、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为发展目标。第三,中国道路是可敬之路。“守诚信”包括与良知坦诚、与他人守信、与自然友善、与万物和谐等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由此可以说,中国道路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于一体,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值得信任、值得依赖、值得尊敬的守正之路、创新之路、发展之路。

崇正义。正义的国家必然发出正义的呼声、正义的人民必然谋求正义的事业、正义的实践必然需要正义的理论。这是中华文明“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之“崇正义”精神特质的应有之义。中国道路在此意义的镜鉴中具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第一,中国道路是讲究责任的道路。责任等情感纽带和价值归属只有不断顺应时代发展、有效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显示出亘古绵延的生命与活力,真正成为中国人民接续传递的内生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真正为人民负责、为国家负责、为世界负责的道路,因此能够赢得人民支持、获得全球认同。第二,中国道路是履行使命的道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利益问题、发展问题,显示出中国道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道义与使命。第三,中国道路是改革创新的道路。“崇正义”即敬畏公平正义、维护人民利益。改革创新旨在搞活体制,是激发中国道路的活力之举。革故鼎新、破旧立新,违背人民利益的非正义力量不可避免会退出历史舞台。

尚和合。中华文明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精神特质滋养中国道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不同文明体之间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彰显了中国道路的和谐文化底蕴。第一,中国道路是多元共存之路。和合文化是中华先民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积累的智慧结晶,在中华民族融合不同文明和多元宗教从而走向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彰显,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尚和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是推动中国道路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第二,中国道路是和平发展之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崇尚“霸”与“力”不同,中国道路本质上是一条人与人之间合作之路和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之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各国之间应当和平共处,反对强权政治,主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这是“尚和合”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集中体现。第三,中国道路是协商民主之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充分注重在协商中凝聚共识,在合作中共谋发展,这是“尚和合”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实践运用以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求大同。中国道路是主张同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从中华文明“求大同”特质中获得了源头活水精神力量。大同世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追求的安定、美好的生活目标,“求大同”生动展示了中国道路的美好愿景。第一,中国道路是追求远大理想之路。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将“大同”内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终极理想,生动表达了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意象的创造性转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虑、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第二,中国道路是“以德求同”之路。中华民族追求大同世界,不是靠对外扩张式的“霸道”,而是以其特有的厚德载物的品格,体现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追求世界大同。这种“以德求同”凸显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与亲和力。第三,中国道路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人类对于“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价值追求,汇聚了世界人民对于和平、繁荣、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原文阅读地址: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206/14/node_06.html#c910523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