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教好比一场旅行。我希望可以找到另外一个自己。用爱与知识播下一颗种子,未来它总会发芽。我愿化作一抹红,让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全心全益赴马鞍山支教团队成员刘香凝在自己的支教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年她跟随学校来到和县城南中心小学开展支教服务,这也是学校与马鞍山和县协作开展免费支教项目的第10个年头。
今年暑期,安徽师范大学学子组建216支社会实践队伍,约3100名“小先生”奔赴全国各地边远山村,走访留守儿童,开展爱心支教活动。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做科普实验、开美育讲座,普及消防和防溺水知识,给孩子们带来温情与呵护,为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双向奔赴的温暖
7月1日,晨光熹微。在潜山市昆仑小学,安徽师范大学千方爱心学校潜山支教团队的蒋嫣然早早来到校门口,准备新一轮暑期班招生。“你们来了啊!”刚刚架起桌椅,第一批家长便闻讯赶来,与志愿者们熟络地聊起天来,大家的脸上洋溢着真挚的笑容,共叙一场17年的接力守护。2006年,安徽师大“十佳”大学生杨千方,怀着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梦想,回到家乡安庆市潜山县开办义务补习班,这就是千方爱心学校的雏形。
连续17年,一批批志愿者奔赴潜山市昆仑小学支教,家长们对这群“小先生们”有了深深的信任。“老师,她英语不太好,今年希望能多补一点英语。”“老师今年你们在这里待多久时间?”……一个又一个学生填完表后走入教室开始写作业,家长在门口对着志愿者笑着说:“我就把孩子交给你们了。”
“开始并不顺利,孩子们只把我当大姐姐,上课时总是分神”。为了走出这个困境,蒋嫣然与团队成员们开展了“头脑风暴”。从“趣性”入手,单纯的辅导课转变成形式多样的“科普课”:从红色教育到普法课堂,从防溺水安全教育主题讲座到“民族团结 筑梦中华”主题班会……短短的支教时间,却以优质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多彩的种子。
支教过半,蒋嫣然收到了一份神秘的礼物:一幅向日葵铅笔画。上面写着:我喜欢你,小蒋老师!这幅画送你,希望您喜欢。
“这是来昆仑的第一份礼物,我感到很开心。从小蒋姐姐到小蒋老师,其实他们才是我真正的礼物,在支教过程中我也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体会到教师的责任。以后,我也将带着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在支教一线做一名人民好老师!”小蒋老师说道。最后一堂课上,团队成员胡依健在黑板上给孩子们写下一行字:前程似锦,未来可期,万事胜意,扬帆起航。“明年我们还来!”
17年来,千方爱心学校的队伍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安徽师范大学物电学院筹建的千方爱心学校实践基地已经达到了12个。每年学子们都将赴安庆、阜阳、亳州、蚌埠、六安等八地开展义务支教活动。
跨越时空的情缘
“巴蜀之地”四川,类似的温情支教故事也在上演。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安徽师范大学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汪继彬孤身来到四川省大竹县尖山村希望小学,在余震不断、物资匮乏的他乡开始了支教生活,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防震减灾安全知识普及是其中重要内容。此后15年,安徽师范大学“川皖学堂”线上授课也将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游泳嬉水是农村孩子们消暑玩耍的方式之一。为了提高儿童的安全防护意识,传授应急自救与救援知识,团队在常规的语数外这些基本课程而外,还开展了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防疫防灾等安全知识讲座。
为了更好地达到防溺水安全教育效果,安徽师大体育学院赴四川雅安×安徽阜阳云端互助支教团队的志愿者们利用学校小型泳池,给同学们进行了溺水自救与救援的现场演示。他们演示了游泳时可能出现的危急情况:手脚抽筋、身体被障碍物阻挡等,并告诉同学们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慌张,按照演示的正确步骤自救,等待危机过去再向周围呼救。志愿者们还教小朋友们如何救溺水的伙伴,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救援他人,并演示了几种救援方法。
“宁一日无灾,不可一日不防。我们希望利用专业所学,通过点滴的努力,提高农村儿童的安全意识,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积极响应‘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号召,以青春之我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让青春之花在志愿服务中绽放!”团队负责人卢浩楠表示。
“多年来,安徽师大的学子不仅帮助我们县留守儿童度过充实的暑期生活,也为我们政府解决了暑期托管难的问题,他们切切实实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体现出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含山县副县长汪媛霞夸奖道。
在安徽和县、含山,四川雅安、达州,在河南郑州,山东临沂等地,安徽师范大学其他支教队的志愿活动也在火热进行中。数千名学子以青春之我服务社会,丰富困难家庭学生、留守儿童、失依儿童等群体的假期生活,在志愿服务中书写青春篇章。
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全心全益赴马鞍山支教团队10年来为马鞍山和县城南中心小学少年儿童带来各方资助50余万元,累计陪伴和县2000余名儿童,开展志愿服务3000余次,爱心支教超20余万小时,开展心理团辅百余次,形成心理档案等材料3200余篇,累计超300万字,基于实践形成的各类科研立项70余项。
18年来安徽师范大学五四爱心学校8500余名志愿者接续支教,无偿助学68余万小时,帮助11000余名的贫困家庭学生。……
“关爱留守儿童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师范类大学的责任。多年来,安徽师大学子到祖国各地开展乡村支教,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拼搏青春,将个人所学运用于实际教学,在实践中受教育、爱教育、懂教育,为乡村教育发展,奉献青春力量。”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陆林说。( 朱蕾 刘晨 杜子瑜)
原文阅读地址: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547/647521.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