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安徽日报】刊发我校朱琳老师理论文章《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

  • 时间:2022-09-11
  • 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的社会生存成为现代人不可逾越的生存状态,网络也成为人们新的生产生活空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8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于成年人群体,达94.9%;其中,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92.1%。青少年“触网”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在不断凸显。网络素养是网民在网络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使用网络的技术和能力,还包括个体在网络空间的反思、判断、生产、互动与调节等方面。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素养是他们必备的网络生存技能,也是数字社会公民素养的时代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将“青少年网络素养不断提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亦首次立法规定“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和对青少年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要主动承担起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主体责任。

构建网络素养课程体系,强化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学校课堂可以实现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规模化,有效帮助青少年科学、依法、文明、理性地使用网络。一是要推进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中国好网民”的重要指示精神,合理构建教学内容,开设网络素养教育独立课程,或者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二是要探索网络素养教育与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二三课堂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发挥各类课堂的育人合力。三是要建立专业的网络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网络素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系统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能力和网络安全、网络规范等网络知识水平,培养他们对网络的理性认识和合理评价,为网络素养养成打下坚实基础。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激发青少年网络理性行为自觉。网络道德是人们网络活动和网络行为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一是要主动挖掘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网络引领作用,通过网络宣传先进典型、传播网络诚信文化、组织网络志愿服务和公益服务等途径,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帮助青少年认识、理解、判断和把握网络道德。二是要充分发挥反面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用好网络成瘾、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垃圾、网络谣言等反面案例,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社会规则、理性判断网络社会现象、公正对待网络善恶行为,主动承担起网络道德责任。三是要帮助青少年建立起对自己网络失范行为“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形成对网络道德接纳与吸收前提下的网络道德行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青少年网络时代文化自信。没有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网络时代,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有助于他们主动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一方面,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围绕“五育并举”,突出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文化艺术等主题,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作用,浸润、感染和熏陶学生心灵,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打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校园网络文化,利用校园网、微博、短视频等平台,向青少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作青少年愿听愿看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策划融教育引导和创新服务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推进家校社协同,筑牢青少年用网保护屏障。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都有责任,需要进一步推进各方协同发力。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建立健全青少年用网法律法规,保护青少年在网络空间合法权益的同时,界定青少年网络行为不可逾越的尺度。二是创造有利于青少年网络素养养成的良好社会环境。深化网络空间生态治理,防范青少年频繁接触色情、暴力、低俗、虚假等网络有害内容;正视青少年网络文化需求,履行互联网平台的社会责任,提升“青少年模式”下网络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持续推进网络空间共治共享,全民共同抵制网络不文明现象。三是科学制定家庭网络素养教育计划。家长要自觉提升网络素养,以身作则地营造家庭健康用网环境;主动搭建亲子沟通交流平台,科学引导青少年的上网行为,提高青少年正确用网和安全防范意识能力;适度监管和干预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把好青少年用网关,帮助他们扣好使用互联网的“第一粒扣子”。


原文阅读地址: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208/02/node_06.html#c922127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