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安徽日报》第5版刊发了我院李琳琦教授《把握普遍性尊重典型性》文章,该文是“增强安徽文化认同感”系列论文之一。文章指出,徽州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是安徽区域文化的一朵奇葩。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弘扬文化普遍性,又尊重文化典型性,让徽风皖韵软实力展现更加灿烂的独特魅力、时代价值。
现将全文转录如下:

徽州,指明清时期徽州府所辖的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绩溪县、黟县六县地域范围。徽州文化,指这一府六县“所出现的既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并且具有一定学术含量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整合”。
徽州既是“商贾之乡”,也是“文献之邦”“文物之海”“非遗之区”和“人才高地”,文化底蕴深厚。
2008年,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2019年,实验区通过文旅部验收,正式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徽州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其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商成帮、学成派、立潮头。
“商成帮”,指徽州在明清时期形成著名的地域商帮——徽商。徽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徽商精神”:一是不辞辛劳、不惧艰险、不畏失败、团结协作的“徽骆驼”进取精神,二是崇文重教、恪守商德、乐善好施、勇于担当的“贾而儒”人文精神。
“学成派”,指徽州的每一种文化现象,都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特色,自成流派。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新安医学、徽派建筑,还有徽菜、徽剧、徽墨、徽笔、徽纸等,犹如天宇中皎洁的星辰。
“立潮头”,指徽州的各种文化现象不仅形成特色、自成流派,而且一直走在当时的前列,引领当时潮流。如程朱理学创始、集大成,新文化运动等引领时代文化。
教育与徽商是徽州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徽州文化腾飞的两翼。如果说徽商为徽州文化发展繁荣奠定厚实的经济基础,教育则为徽州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连绵不绝的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徽州文化是安徽区域文化的一朵奇葩,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弘扬文化普遍性,又尊重文化典型性,让徽风皖韵软实力展现更加灿烂的独特魅力、时代价值。
突出安徽特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各学科建设,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建设,创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彰显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安徽风格、安徽气派,更好地促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出更多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研究成果。
弘扬徽商精神。处理好徽商精神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注重用市场逻辑谋事、用资本力量干事、以徽商精神成事,为新徽商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大力弘扬徽商精神,促进安徽人民创新创业创造,推动安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勇立时代潮头。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三地一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事关安徽发展的战略问题,推出一批扎根安徽大地、聚焦伟大实践、反映时代特征的原创性、标志性研究成果,推动重大学术成果国际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安徽篇,展示安徽文化形象,增强安徽文化认同感归属感。
强化传承利用。全面摸清徽州文物、非遗家底,推进徽州文物和非遗普查、认定、登记和申报工作。建立徽州文物资源、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长效评估与动态监测机制,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落实“名师带徒”工程,促进传统技艺保护传承。加强徽州古建筑和古民居保护利用,打造以古民居、古村落为载体的民宿、研学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把非遗传习基地纳入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与游客开展体验式互动,提升地方文化资源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增强安徽文化认同感,促进安徽文化发扬光大。
原文阅读链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209/06/node_05.html#c930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