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学习强国】安徽师大等多校学子为烈士画像,送烈士“回家”

  • 时间:2022-09-21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拥有一张画像,只为记住亲人的模样。画上,身穿军装、眼神坚毅望着远方的年轻人名叫刘银生,当年刚满18岁的他离开家乡,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二十军(华野一纵)保家卫国。自他离开后,刘顺俊的爷爷奶奶总是站在村口,盼望孩子的身影会出现,大家等啊等啊,却在1983年等来了一纸烈士证明。原来,刘银生已经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8岁。

“爷爷奶奶去世前还在嘱咐我们要继续寻找小爷爷。”多年来,刘顺俊一家动用所有亲朋好友,四处打听亲人被安葬在什么地方,可惜始终无果。直到孟祥斌烈士的妻子叶庆华登门拜访,她在河南永城陈官庄烈士陵园发现有12位金华籍烈士长眠于此,翻找英名录、奔走多个档案馆核实资料……经过各方努力,才促成了这场跨越70多年的相见。

叶庆华作为烈属,更加懂得“家”的意义,丈夫为了救人而牺牲,但她没有沉湎于悲痛中,而是用义行善举延续着大爱。2007年到现在,叶庆华一直在做一件事——发起“让烈士回家”志愿行动,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寻亲。她和志愿者们通过各种方式,搜寻烈士的信息,寻访烈士遗骸所在地,联系烈士的亲属。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些革命烈士牺牲前甚至没能留下一张照片,这成为烈士后人的遗憾。叶庆华因此萌生了为烈士画像的想法,并发起“为百位烈士画像”公益项目,此后,包括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在内的全国10余所艺术院校师生以及社会上的职业画家、志愿者等纷纷加入画像队伍,他们跨越千山万水,用手中画笔,已经让200多位先烈与家人跨时空“团圆”。

“小爷爷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只是听说他和爷爷长得很像。”根据刘顺俊爷爷的照片,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一步步复原出刘银生烈士18岁的模样。“一收到画像初稿的照片,我马上给村里老人看,他们都说就是小爷爷。”刘顺俊带着画像来到源东乡烈士陵园,站在高处让亲人看看家乡全新的面貌。

“我想让更多烈士被人记住,让烈士精神传承下去。”一幅幅烈士画像寄托着思念与敬意,在一次次传递、交接过程中,叶庆华见证了一幕幕跨越时空的相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加入队伍,帮助更多的烈士“回家”,与亲人团圆。

原文阅读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527075688311042544&item_id=527075688311042544&cdn=https%3A%2F%2Fregion-zhejiang-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