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大皖新闻客户端】安师大《非遗鱼灯》表演为中国诗词大会“出题” 主创老师说最喜欢这个答案

  • 时间:2023-02-01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大皖新闻讯 夜晚降临,80多盏闪烁的鱼灯变化无穷,如同鲤鱼在水中成群嬉戏,犹如一幅“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美丽画卷……1月31日晚,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七期节目中,有市民惊喜发现,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非遗鱼灯》表演亮相。《非遗鱼灯》主创教师王云辰还邀请诗词大会的选手们用诗词的元素为鱼灯中最大的“领头鱼”起名,传递美好寓意。

“领头鱼”获得诗意命名

作为一项源自安徽的传统民俗活动“嬉鱼灯”的表演,安师大的《非遗鱼灯》在该校51届校运会上就火遍全网。夜晚降临,闪烁的鱼灯变化无穷,如同鲤鱼在水中成群嬉戏。人们用竹篾绑扎出鲤鱼的形状,再用纸糊在表面上,进行彩绘装饰。鲤鱼的鱼和年年有余的余同音,热闹的嬉鱼灯寄托着一种美好的祝福。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非遗鱼灯》以“云中”千人团互动的形式出现,展示了非遗鱼灯的寻访制作、舞蹈的排练及正式演出后的震撼景象。

美妙的表演后,一道有趣的题目也应运而生。《非遗鱼灯》主创教师、安师大体育学院教师王云辰介绍,在演出现场有一条领头鱼,是所有鱼灯当中最大的一只。他邀请诗词大会的朋友们用诗词的元素给这条大鱼起一个名字。

场中来自“朝朝队”的队员为领头鱼取的名字叫做螭吻。在队员们看来,鱼灯舞的表演当真是应和了辛弃疾的那句“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大鱼引导着小鱼,或成群或列队,灯光摇曳间,是“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精彩的鱼灯舞,让“暮暮队”的队员想起了张若虚的诗“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也让他们想起了辛弃疾的词“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并用“跃龙门”来命名这条领头的大鱼。 现场嘉宾康震和杨雨也分别为最大的鱼灯赋予了“鲲鹏”和“星雨”的美好寓意。

主创老师最中意“跃龙门”这个名字

当晚,王云辰和安师大的同学们也观赏了这期节目。他告诉记者,每位观众都有自己心中对“领头鱼”的最佳命名,而他也最中意“跃龙门”这个名字,这三个字恰好把非遗鱼灯表演最好的寓意直白地传递了出去。

王老师透露,当时节目组希望寻找一道关于中华民族文化互动的题目。记者了解到,鱼灯表演的创作原型来自安徽歙县汪满田村的民俗鱼灯,是徽州特色民俗体育,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了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的制作中来,该校省级民俗体育教学团队专门组织师生到歙县向非遗传承人学习制作方法。历时近一年的创作与打磨,去年首次将其搬上校园舞台,让被逐渐忘却的非遗文化重焕光彩。

在当天节目中,有人表示,这个领头鱼就相当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而领头鱼带领的小鱼们就好比是老干上长出新的枝丫,也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地守正创新中保持着其魅力与辉煌。而在主创团队看来,在中央洄游的“大鱼”,象征着安徽师范大学,图案各异的“小鱼”,象征着各个学院,“大鱼”象征着老师,“小鱼”象征着学生……此次与诗词佳句结合的非遗文化表演,也被赋予更强大的生命力,这也让主创团队感到十分兴奋。

让大家真切感受非遗文化之美

记者了解到,从了解鱼灯历史到动手制作鱼灯,再到创意编排节目,对于参与其中的年轻人来说,是一次对非遗文化的唤醒乃至激活,对观众来说也是一次美的旅程。在王老师看来,也很契合中国诗词大会这一期“心动”的主题。

编制骨架、糊纸上色、关节组装……鱼灯的制作并不简单,尤其是为鱼鳍糊纸这一环节,需要将一整张纸贴上去,然后用手一点点进行调整,保证灵活且纸不能破,十分考验耐心。此外,绘画鱼灯需要严格控制颜料用量,颜料过厚会将鱼灯扩损,过薄则会让鱼灯出现不必要的留白。

在鱼灯的动作设计上,区别于传统鱼灯固定的线路游行,参演同学会观察真实鱼群在水下的游动形态,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鱼尾摆动”“小鱼绕圈”“小鱼尾随大鱼”等动作,融入舞蹈元素,把静态的非遗鱼灯演“活”,把“跃龙门”的状态给呈现出来。此外,表演还加入了声光电技术并进行了充分融合,也让大家真切感受非遗文化的心动之美。

李梦飞 大皖新闻记者 陈牧


原报道阅读链接:【大皖新闻客户端】http://www.ahwang.cn/anhui/20230201/2474642.html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