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静谧的夜晚,闪烁的鱼灯变幻无穷,如同成群的鱼儿追逐嬉戏,美不胜收。今年1月31日,大年初十,安徽师范大学表演的《非遗鱼灯》亮相《2023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的目光关注到来自安徽的非遗项目——汪满田鱼灯。
《原神》新春短片《鱼灯》截图
就在春节前,一盏鱼灯在热门游戏《原神》新春短片中惊艳亮相,“游子千里,灯燃家在”的故事,燃起了无数游子对团圆的期许。这盏拥有600多年历史的非遗鱼灯,如何从古老的皖南村落,走进大众的视野,并且频频出圈?
非遗走进大众传统文化活起来
“我们的灵感是来源于安徽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嬉鱼灯’,人们用竹篾绑扎出鲤鱼的形状,再用纸糊在表面上,进行彩绘装饰”,《诗词大会》节目中,非遗鱼灯主创老师、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王云辰在说,鲤鱼的“鱼”和年年有余的“余”同音,热闹的嬉鱼灯寄托着一种美好的祝福。这并非汪满田鱼灯首次进入年轻人视野。去年10月,在安徽师范大学第51届运动会开幕式上,学生们手持鱼灯表演,一度引发网友的热议。
安徽师范大学运动会开幕式上的非遗鱼灯表演
伴随悦耳动听的旋律,1条“大鱼”在中央洄游,80条“小鱼”围聚四周,配合灯光不断变化阵型,从空中俯瞰,舞出一幅活的鱼灯中国画。“第一眼看上去真的以为鱼在水中游,太震撼了。”有网友这样评论。
安徽师范大学第51届运动会开幕式上学生手持鱼灯进行表演 吴耿宇 摄
王云辰老师表示,学校一直有将非遗搬上舞台的想法,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并爱上传统文化。2022年7月,该校省级民俗体育教学团队师生专门到黄山歙县“取经”,向非遗传承人学习鱼灯的制作方法。
为了增加观赏性,学校进行了创新探索,加入音乐、灯光、舞美等元素,打造出“鱼在水中游”的梦幻视觉效果。历时3改多月的排练和打磨,在2022年举办的学校大学生运动会上,鱼灯表演首次被搬上舞台,师生们通过全新的表现方式,让古老的非遗文化走进现代生活,并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诗词大会》的节目中,安徽师范大学师生用优美的鱼灯表演展示了非遗的魅力。鱼灯唤醒了诗词,诗词赋予鱼灯精妙阐释,而鱼灯的原型,来自歙县汪满田村的民俗鱼灯。
非遗产业化 焕发新光彩汪满田村位于黄山市歙县溪头镇,每到元宵节,村俗文化盛宴“嬉鱼灯”便会如期而至。非遗鱼灯不仅仅是一项传统手工艺,更是代代先辈智慧的结晶。
鱼灯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 施亚磊 摄
嬉鱼灯从明朝建立时就开始出现,到清光绪初期达到鼎盛,是该村村民敬拜祖先、祈求平安的祭祀方式,承载着徽州人独特的宗祠文化,祖祖辈辈,世代延传。
鱼灯制作技艺讲究 歙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汪满田鱼灯在工艺上制作讲究,鱼架全部用毛竹青片,黄片不用,所用的纸全部是绵纸,绵纸韧性强,不易破损。鱼灯形式多样,彩绘鱼鳞,头有“王字”,嘴有双须,并装有流星喷管,模样生动逼真。大灯雄伟,长约七米、五节,高三米多,内点腊烛百余支,每灯有二十多人抬,小灯灵活,由儿童提游。
游灯时,宗祠的鱼灯先向前,其余鱼会灯再跟上,一盏菜刀型大扁灯在前开路,灯三面写“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后面是两头狮子,边走边舞,狮后面是大锣大鼓,再后面是花灯、鱼灯、五谷灯,每盏大鱼灯后皆有细锣细鼓助威,最后是各式动物形象的小灯和花灯跟随,一路鞭炮齐鸣,鼓乐喧天。
鱼灯游到各户门前,皆放爆竹迎送,年长者、新婚之家可从鱼灯内换得寿烛、子烛。至村中坦场,各花灯、杂灯围成一圈,大鱼灯会合在坦上奔跑。最后游出村口,拜神庙,返回祠堂。
“汪满田鱼灯”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歙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嬉鱼灯是汪满田一年中最隆重的盛事,每年出街期间,在外的游子会从全国各地回到家乡,参与一年一度盛大民俗活动。正是由于汪满田祖祖辈辈人对这份传承技艺的执着和热爱,才使得民俗文化精髓延续到至今。
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歙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汪满田鱼灯”逐渐“游”出徽州,走向全国。曾先后走进南京玄武湖、上海豫园灯会、海宁世界花园大会”、宁波东钱湖镇的“殷湾渔火”节等,给当地市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2021年,“汪满田鱼灯”晋级为安徽省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汪满田把“鱼灯”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点产业,在家制作小鱼灯农户已超过了20余家,全村鱼灯产业收入达20多万元。古老的鱼灯照亮了小山村,也照亮了汪满田村民的未来。
丨出品:安徽新媒体集团徽风皖韵工作室
原报道阅读链接:【徽风皖韵工作室】https://mp.weixin.qq.com/s/I0cqZ6ej_Rdbwu-knU5G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