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随着一年一度考研复试国家线和院校分数线接连公布,经历择校犹豫、考试焦虑、发榜紧张的考生,基本明确要继续复试备考或更换赛道求职就业。
不容忽视的是,在当前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就业形势仍然紧张的情况下,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二战”“三战”甚至“四战”继续考研。近几年研招报名者中,非应届毕业生人群占比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剧当前研招报考的结构性紧张。即使近年来质量型扩招政策红利释放,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报考需求,最终录取的考生仍然有限。尽管如此,仍未能阻挡报考规模不断增加。
不计时间等成本“二战”“三战”考研,是否明智,值得探讨。虽然每个梦想都值得去追求,每个人的选择都应当去尊重,但相对于青春的时光宝贵,面对“二战”“三战”带来的不确定性,考生把握好当下的每一个“确定性”,可能是更理性的选择。
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增强报考的理性。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到来,以往研究生教育精英化定位正在淡化。大学生考研更多是为了更好地求职就业,或是通过考研转换专业赛道、延缓就业压力等。通过求学深造从事学术研究不再是报考的主流,致力于实践的专硕越来越占据招生计划主体。认识到研究生人才培养正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向这一现实,考生应根据自身实力和未来就业需要,在择校择专业上更加冷静理性,避免报考扎堆名城、名校、名师,降低研究生报考过程中的结构性失衡,促进研究生报考行为更理性、有序。
摒弃地域和院校层次等偏见,积极调剂获得读研机会。诚然,名校有名师,优质教育资源集聚,能更好助力学生成长。但是,一个人真正成长、提升综合素质主要靠自身努力,并非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层次高低。与其纠结是否被名校录取,不如摒弃地域和院校层次等偏见,积极调剂获得读研机会。读研期间,把宝贵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学术研究中去,为自己成长发展蓄积底气。此外,随着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社会接纳度的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应摒弃不自信心态,努力在研究与实践中提升本领,增强就业能力。
转换人生赛道及时求职就业,在实践中建功立业。实事求是说,有些考生并不适合考研读研,“一战再战”是随大流的无奈之举。对这些考生来说,与其承受巨大压力,不如从“一战再战”的纠结中走出,摒弃“不就业”“慢就业”观念,把专业所学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在先就业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大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降低就业期待,积极选择到基层一线去实践,选择到艰苦岗位去磨砺,在学以致用中实现人生理想。
在当前考研“高考化”趋势中,考生应认识到考研是人生选择“之一”而非“唯一”,报考时冷静思考、理性选择,落榜后积极应对、乐观选择,在努力把握好确定性中降低不确定性,积极投身实践、拥抱社会,绽放青春风采。
(作者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原文阅读链接:【安徽日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303/28/node_05.html#c965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