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画得真像!爸爸,我终于看到你了……我代表父亲谢谢安师大的志愿者,谢谢大家!”7月6日,77岁的彭惠珍在家中捧着父亲——烈士彭金富的画像反复摩挲、仔细端详,画像上的父亲与记忆里的父亲逐渐重合,彭奶奶的一声声低喃,诉不尽对父亲的无尽思念。
志愿者绘制的志愿军画像。
彭金富是宣城市泾县泾川镇山口村人,于1953年6月参加志愿军,同年10月在朝鲜牺牲,彭金富烈士牺牲时,年仅33岁。
彭金富烈士生前并未留下任何照片,这也成为了彭惠珍一生的遗憾。在彭惠珍的印象中,她对父亲的记忆还停留在四岁生病时父亲给她喂饭吃的情景,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渴望与父亲“再相见”。
当天,安徽师范大学“为烈士画像”志愿者团队成员程功乐将悉心绘制的画像送到彭奶奶手中。“彭奶奶埋藏在心底70多年的愿望,在画纸上渐渐清晰,彭金富烈士的样貌也将被更多人所铭记。”程功乐告诉记者:“革命先辈为大家舍小家奔赴战场,我有责任去弘扬英烈精神,讲述英雄故事。”
彭惠珍(中)与志愿者、工作人员一起看画像。
黑白素描忆先烈,笔尖流淌爱国情。近年来,泾县连续开展了“我为烈士寻亲”活动,今年积极邀请安徽师范大学“为烈士画像”志愿者团队为当地英烈绘制画像,让英烈后人清晰地看到亲人往日容貌。
在泾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助下,安师大“为烈士画像”志愿者团队通过查阅烈士资料、听取烈士后代描述等方式,用手中的画笔还原烈士相貌,延续信仰力量。
彭惠珍摩挲着父亲的画像。
“没有影像资料,就用烈士亲属旧照作参照,缺少人物生平信息,就走村入乡寻找资料。”志愿者团队成员李辰宇告诉记者:“为了完善画像细节,我们一遍遍倾听烈士亲属和村里长辈的意见,不断摸索、反复修改。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帮助烈士和亲属跨越时光相聚,我感到十分荣幸。”
据了解,安师大“为烈士画像”志愿者团队共有400多人,专业涵盖美术学、绘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等。此次来泾县参与画像的团队成员有12名,共为泾县的12名烈士画像,每完成一幅画像需要5天至15天不等。
“今年我们联合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开展‘我为烈士画像’活动,目的就是在全社会掀起尊崇烈士、弘扬烈士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热潮。”泾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拥军褒扬股股长陈世宏告诉记者,下一步,泾县将加强与各方的协同合作,进一步综合运用各方史料和信息资源,持续开展烈士画像送亲人活动,致敬英烈、关爱烈属。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客户端】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322/891363.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