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安徽日报客户端】石榴结籽一家亲 携手共绘团结情

  • 时间:2023-07-21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我们虽然来自不同民族,有着不同习俗,但中华民族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团结一心,互帮互助,谁也离不开谁。”阜阳朱沟小学四年级的回族学生朱若雨说道。7月10日,安徽师范大学“携艺助‘回’,丹心助梦”千方爱心支教实践团队于阜阳市颖东区杨楼朱沟小学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会及“巧手绘我民族风”主题绘画活动。师大学子扎根中华大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下了生动注脚。

一次主题宣讲,种下颗颗“石榴籽”

杨楼孜镇朱沟小学是阜阳市拥有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最多的学校,有回族、白族、苗族等我国各族学生,学校始终坚持尊重少数民族的礼节与生活习惯,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切实落到实处,把民族团结与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相融合,不断提升教育品质。

立足朱沟小学实际,实践队员们在这里开展了一次“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会,了解少数民族学生情况,普及少数民族习俗礼节,倡导不同民族的学生互相尊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队员们通过“听故事,学楷模”向孩子们深入阐述“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的内涵,带领大家进一步了解民族团结模范的故事。此次班会积极宣扬民族团结、助力维系民族精神,传递着浓厚的民族情和爱国意,激励孩子们从小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一颗心布不满天,一块石头垒不成山,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我们要坚持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实践队员们的话语让民族团结的石榴种子深深扎根在孩子们心里。

一场绘画活动,开出朵朵“民族花”

“老师,这些服饰的色彩好丰富,好漂亮呀!”在实践队员为孩子们展示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建筑风格、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时,落落大方的衣服版型,古朴雅致的建筑文化,很快便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

在“巧手绘我民族风”的绘画活动中,老师引导同学们根据我国民族特色将服饰、建筑、风景等融成一幅画。同学们发挥想象,描绘着心中的民族风情,他们用绚丽的色彩展现心中多彩的民族服饰,用挤满整张白纸的画面抒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用宏伟的建筑构图寄予对未来的期望。每一位小朋友都争相向实践队员解释自己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老师,我可以带回家吗,这是我画的最好看最特别的一幅画了,我想把它贴在墙上”,“老师,我们下节课能不能还画这个,我还有好多好多灵感!”孩子们的小小要求得到了实践小老师们肯定的回答,大家欢呼雀跃着结束了这堂特别的活动课。

一段支教助学,结下个个“团结果”

“我们最喜欢的就是暑期老师们的小班课了,可以接触到和平时不一样的世界。”为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实践队员们结合当地环境、风俗、人文等特点,开设各类兴趣课程,如“书法小课堂”“非遗进教室”“科学实验课”“趣味运动会”等,助力民族团结一家亲。

书法课堂上,队员们向孩子们介绍书法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分享书法写作心得与技巧,再从最基础的握笔姿势教起。“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非遗小课堂上,孩子们在实践队员的指导下,齐心协力通过手中的画笔,细心勾勒戏剧中的经典人物,揉脸、勾脸、抹脸、破脸,一步步严谨的步骤加深了孩子们对于戏剧文化魅力的感知。在一堂堂小班课教学和互动中,实践队员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民族团结之果在回民小学常结长盛。

青春同心聚合力,石榴结籽一家亲。这个夏天,安徽师范大学物电学院赴阜阳颍东区“携‘艺’助‘回’,丹心助梦”千方爱心支教团队,以青年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努力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通讯员 许可 王洋洋 刘敏)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客户端】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547/899190.html?isShare=true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