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中国网】一城一非遗,匠心鉴万宁——调研芜湖非遗,打造文化IP

  • 时间:2023-09-14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2023年暑假期间,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芜湖‘三艺’,传承有你”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为深入调研安徽省芜湖市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承非遗的技艺文化,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打造芜湖非遗IP,实践队员们亲自拜访非遗传承人进行参观调研,近距离欣赏了非遗作品,观摩了制作流程,多角度采访了传承人物,深入了解了芜湖非遗的悠久历史、发展现状和传承脉络。

工艺传承,匠心不改

采绘易化丹青改,此画铮铮长不毁。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堪称“铁为肌骨画为魂”,是“铁”与“火”淬炼而成的艺术结晶。在百年来的铁画传承中,以储氏铁艺最为闻名。工艺组实践队员在张宁组长的带领下前往位于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储氏铁画工坊,专访储氏后人——储铁艺老师。同时也参观了中国铁画创意园,拜访了叶合老师,深入了解芜湖铁画的现状和发展困境,实践队员黄子玲还现场学习了铁画的制作技艺。一座工厂,半城历史,实践队员们走进了承载杨开勇老师半辈子铁画职业生涯的工作坊——芜湖工艺美术厂。工艺美术厂于1957年成立,经过六十多年的积累沉淀,它已然成为芜湖铁画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殿堂,向观众讲述铁画的历史以及它所携带的关于芜湖城市的记忆。

高文清老师教实践队员黄子玲如何制作铁画

纱灯笼皓魄,光影点厅堂。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有300余年历史,安徽省志将其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相传北宋米芾就任无为知军时,运用绘画技艺在灯笼壁面绘上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借以与民同乐。本次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的主要采访对象是无为剔磨纱灯的传承人吕梦婕。“剔墨纱灯”选用薄似蝉翼丝质绢纱作画,绘以花卉、山水、人物等形象,经剔墨工艺和点睛手法,画面人物眼睛,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在吕梦婕老师的指导下,全体工艺组实践队员亲身参与了无为剔墨纱灯的制作。在体验过程中,实践队员体验到了无为剔墨纱灯的历史底蕴、精细技艺和时代痕迹。吕梦婕为芜湖市汤沟中学的美术老师,曾成立无为剔墨纱灯非遗工坊,开设剔墨纱灯的教育课程,积极参加各级教学比赛活动,多次获奖。吕梦婕秉持着努力将非遗文化融入美学教育的教学理念,带领学生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队员体验制作剔墨纱灯

技艺打磨,精益求精

开榨十里香,油香透半城。最早起源于唐朝的木榨油制作工艺距今已经有了一千多年历史,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中共同创造出的智慧结晶。芜湖无为横步桥木榨油制作工艺作为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为了更好地了解无为横步桥木榨油制作工艺的具体流程,技艺组实践队员在田雨婷组长的带领下,探访百年木榨油工艺,寻找浓缩于点滴醇香中的匠心。无为县横步桥传统木榨油厂作为无为县的龙头企业,不仅传承着历史文化,还在乡村振兴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此次采访拍摄,实践队员们不仅参观了相关木榨油产品,还亲眼看到了传统木榨油的整个制作过程,并体会到了非遗传承人身上朴实但却珍贵的工匠精神。择一事,终一生,时光岁月里,他们在这个小村庄里日复一日地坚持着,每滴醇香的诞生都在述说着平凡的他们所创造出的不平凡。

组员们正在看货架上的木榨油产品

舌尖非遗,文化小吃。芜湖四季春餐饮有限公司自1910年创立的中华老字号“四季春”发展而来。在这一百多年的时光里,每一代传承人都秉持初心,用心做好每一份餐品。发展至今,四季春在江城芜湖可谓是家喻户晓,一些特色美食也是深受食客喜爱,其中荷香烧麦、松针蟹黄汤包、正福斋方糕更是被列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队员了解到,孙梅老师作为芜湖市的市级非遗传承人,一直在致力于四季春传统小吃的传承和保护。实践队员田雨婷还用相机记录下了孙梅老师制作小笼汤包的过程。四季春已经与芜湖市高级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立了传习基地,每年都会为该校烹饪专业的学生安排一定课时的课程来教授这门技艺。校企合作的纯粹匠心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来,助力芜湖非遗文化事业的发展。

实践队员田雨婷正在拍摄孙老师制作小笼汤包

文艺传承,终生相伴

一戏成大美,一生专一事。梨簧戏是安徽芜湖的传统戏曲剧种,历史悠长,曲目多样,文化丰富。为进一步了解乡音俚曲,讲好“芜湖故事”,植根百年文化,延续非遗血脉,积极传承宣传梨簧戏,文艺组实践队员在徐雨桐组长的带领下,探访了梨簧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丁国银老师,近距离与传承人接触,了解丁国银老师与梨簧戏结缘相伴相守的故事,体味非遗人生,感受非遗魅力,为传承梨簧戏注入新的活力。梨簧戏作为芜湖民间戏剧,积淀着芜湖本地人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和思维模式。梨簧戏之美,美在音乐,美在服饰,美在演出。近年来,丁国银老师尝试将梨簧戏与钢琴相结合、与广场舞相结合、与现代民族音乐相结合等等。通过本次对丁国银老师的专访,实践队员收获匪浅,不仅品味到了梨簧戏的戏曲之美,体会到其韵律之美,还深刻地感受到了传承人的坚守与初心不改。坚定文化自信,做非遗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推广者,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生力量。

丁国银老师接受实践队员采访

“大地欢歌,清韵流芳”。起源于繁昌大地的繁昌民歌,传递繁昌人民歌唱家乡、建设祖国的炽热情怀。繁昌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流传于安徽省繁昌县境内的原指农民农忙时不自觉哼唱出的旋律。后来被音乐者发现并整理谱写成歌。其题材十分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进一步促进繁昌民歌传承,弘扬芜湖非遗文化,文艺组实践团队在刘熠老师的带领下,走访了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联系了繁昌民歌传承人,对汪邦云、金韶光和鲍莉莉三位老师,进行了实践采访。在传承中保留原生态的美,在创新中创造新的特色,这是繁昌民歌三位老师多年的坚守与目标。由于鲍老师是小学教师的缘故,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小学进行民歌的演唱教学,坚持寻找“好苗子”。除此以外,三位传承人始终坚持将繁昌民歌与新时代相结合,与现代音乐相融合,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民歌悠扬炊烟袅袅,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繁昌民歌作为中国民歌艺术之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繁昌这一方水土生活的印记,深深地浸润着繁昌人的精神世界。

摄影同学刘诗文正在录制采访视频

千年文化,代代相传。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践成员不仅了解了很多未曾听闻的优秀非遗作品,同时也感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与任重道远。实践成员们认识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其不但反映了民族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认知,也表达了民众的价值观念与美好夙愿,具有无法估量的社会与艺术价值,民众可通过非遗深入了解孕育自己的土地与自身文化的独特之处,增强文化认同与归属感。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们世代耕耘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其中保留至今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并不是写在史书的记载里,而是活生生地被传承着。重新点燃芜湖文化发展的动力,需要每一个人重视芜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它传承芜湖当地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原报道阅读链接:【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txt/2023-09/14/content_116678347.htm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