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中国社会科学网】首届“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在安徽芜湖成功举办

  • 时间:2023-11-07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3年11月4日至5日,首届“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在安徽芜湖召开。此次会议由安徽师范大学科举文化研究中心(筹)和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人民出版社、《光明日报》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等单位共同参会。本次会议分两天六场举行,采取主题报告与相互评议的方式。与会学者围绕“科举制度与人才选拔”、“科举学研究方法的探索与思考”、“官员考选与国家治理”等相关论题展开研讨,讨论热烈,新见迭出。安徽师范大学教授王世华主持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徐彬和历史学院院长刘道胜分别致辞,向与会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安徽师范大学以及历史学院在学科教育、人才培养、科研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琳琦着重回顾了学院人才选拔过程与考试制度史的研究脉络。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愉、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龚延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以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希清先后致辞,表达了对人才选拔与国家治理议题的新认识。开幕式嘉宾致辞各具特色,共同揭开了这次学术研讨会的序幕,为后续的深入交流和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举制度与人才选拔”是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浙江大学教授龚延明发表了题为《朱熹论科举》的报告,探究了朱熹对宋代科举生态的审视与反思。复旦大学教授陈维昭的论题为《“以本经中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他回归文献记录,对“本经中式”和科举功名书写问题作了详实的考辩。张希清在《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的贡举改革》中探讨了两次改革中贡举改革的异同,讨论了宋代科举改革的优劣得失。李世愉发表了题为《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科举制度在人才选拔上的利与弊》的演讲,高屋建瓴,在肯定科举考试公平合理的同时,指出科举捆绑教育的弊端。

武汉大学教授申万里发表以《元朝江南士人对科举的执念与“纠结”:以刘诜为中心的考察》为题的演讲,从个案出发,通过考察以刘诜为代表的江南士人的内心世界来观察元代科举制度下士人对科考的矛盾心态与人生价值观等。安徽师范大学教授郭培贵在《明代文会试分卷录取制度创立、实施及变迁再考》中重新审视了学界对明代分榜考试制度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刘明鑫在《明代新科进士举债及其政治影响》中关注到新科进士中第后不同阶段债务问题的成因、表现和影响,反映了科举学的日趋深入和科举研究向经济、社会领域的渗透。浙江大学教授祖慧发表题为《两宋浙江进士数量统计与分析研究》的演讲,对浙江进士群体作了量化分析,在提高研究准确度的同时,以小见大地反映了科举背后的社会政治因素及浙江独特的人文环境。安徽师范大学博士杨昭在《科举视野下<四库全书>中所见江南地区<春秋>著作研究》中重点关注地域社会,分析了江南地区各地的藏书情况,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科举考试地域专经有很大助力。岭南师范学院博士章广在《清代广东进士群体的空间分布研究》一文中以广东进士群体为研究对象,重视进士空间分布密度的衡量,考察了其背后的经济文化教育因素。

“官员考选与国家治理”是本次会议的又一重要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金滢坤发表了题为《唐代制举考试的等第与选官研究》的演讲,详细梳理了唐代制举考试不同时期的等第演变及其与选官任官的关系。中国历史研究院史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展龙发表了题为《中国古代选官智慧及政治意蕴》的演讲,从选官范围、选官主体、选官方法、选官机制四个维度总结了历代了选官制度,体现史学研究的上下联动和内外贯通。安徽师范大学博士束保成发表题为《宋代提举学事司补论》的演讲,系统梳理了宋代提举学事司的创废沿革、执掌属官及历史影响,为提学司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支撑。安徽师范大学博士余焜在《明代灾害应对中的官员考察及其政治文化功能》一文中关注到因灾考察官员在整顿吏治、政治纠错、宣扬政治理念方面的作用,对明代基层治理研究颇具意义。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王翠柏在《金元之际蒙古政权河东北路地区秩序重建》一文中聚焦“国家治理”,反映了作为落后游牧民族的蒙元以军事征服后重建统治的典型路径,折射蒙元政治文化特征。

“科举学研究方法的探索与思考”这一议题也受到多位学者的关注。山东大学教授张献忠发表题为《科举与国家治理:以嘉靖中后期会试策问中的军事议题为中心》的演讲,关注到实务策出题的现实考量及实务策作答背后科场、朝廷、社会舆论的互动,为科举实务策研究提出了新的路径和方法。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丁修真、博士徐佳发表题为《回到何炳棣:科举量化研究中的问题与路径》的演讲,回溯了著名学者何炳棣的研究方法,以历史社会学跨学科的视角,就科举量化研究的本土方法取向作了尝试性的探讨,是对科举学研究的深刻反思与大胆创新。浙江大学教授刘海峰发表了题为《“科举学”的现实性与国际性》的演讲,以自身国际学术经历为基础,剖析了科举学研究的现实生命力和国际影响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林在《清初武进士孙开图会试考卷及其生平考论》的演讲中再现了明清易代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江南武举人应试为官的经历,涉足了以往较少讨论的“武举”话题的同时,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四川大学研究员陈长文以《徽州科举与新安医学》为论题,揭示了地方举业与医学相互促进的关系,发掘了科举史与医学史研究新的增长点。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张振国发表题为《清代举人大挑与日常政务运作》的演讲,对清代举人大挑进行重点分析,且进一步指出,当前政治史研究当走出传统史学居高临下的视角,自下而上地考察政治运作,颇显旨趣。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研究员胡平发表《考试是历代教育人才选拔最客观的评价方法》《我所经历的与考试史相关的三个课题研究与成果出版过程》的演讲,指出科举文化研究当重视文献史料价值,发掘以考试为媒介的人才选拔方式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在为期两天的热烈交流和讨论中,学者们在演讲与点评过程中相互切磋,学术氛围颇为浓厚。5日上午,丁修真主持了闭幕式,郭培贵作总结发言。郭培贵再度强调了科举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赞扬了本次会议在科举学研究史上的价值,并对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人才制度史研究团队的未来发展作出了展望。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安徽师范大学张海鹏、裘士京、房列曙等学者便耕耘于中国考试制度史领域,先后参与了《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汇编》《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等大型丛书的编撰工作。此次会议的召开,体现了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对原有学术传统的传承发展、守正创新。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余焜、徐周杰/供稿



原报道阅读链接:【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1/t20231107_5695404.shtml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