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将颁奖表彰、事迹分享、朋辈访谈、情境节目相融合,用身边榜样故事讲好‘大思政课’,在故事情节中‘滴灌’思想理论,这样的设计相当走心。”这是安徽师范大学学生陈颖近日在朋友圈里的一则分享。
陈颖是在参加学校的学生表彰大会后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实际上,这不仅是一次表彰先进的大会,更是一堂朋辈携手、榜样同行的青春思政课。而正是这样无处不在的思政课堂,让安徽师范大学的思政课从教室、校园到社会、网络四个维度构建起一个立体的体系。
在一次校运会的开幕式上,学校组织师生将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徽州特色民俗体育形式——舞鱼灯搬上开幕式的舞台。夜幕下的鱼灯国画惊艳全场,成为网络爆款。
为了制作出原汁原味的鱼灯,学校组织师生专程向此项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求教,从历史沿革、制作工艺、展示技巧等各个环节展开现场教学,体育学院、美术学院学生通力合作,历时一个多月,亲手制作了81只鱼灯,排演了精彩的节目。
“表演不是目的,通过挖掘民俗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的结合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内在精神才是我们的真正期许,以技培德、以德育才方为高校体育课程育人的关键所在。”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余涛说。
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2019年以来,安徽师范大学坚持课程立学,创新构建了“1+5+N”课程育人体系,建好上好“1门”关键课,贯穿融入“5门”传统思政课,同时开发打造“N”门专业思政课程群,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学科专业,以专业思政启智润心、引领成长。
在美术学院,师生发起“为烈士画像”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志愿者手中画笔还原烈士形象,帮助家属与烈士“隔空相见”,志愿者们在专业实践中弘扬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项目获评了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课前五分钟“课程思政师生谈”成为全院标配,“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脑入心”“家国情怀与新闻笔法缺一不可”……都是师生热聊的话题。
学校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平台和学科优势,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开展思政课分类教学法。校领导带头上思政课,采取起疑引思、立破并举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着力打造高水平思政“金课”,通过第一课堂把基本理论讲清讲透,打造“精准的思政课”。
同时,第二课堂依托校园文化,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实施素质拓展计划,成立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定期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名家进高校”等文化活动,开设“德雅书苑”“徽学宣讲营”等人文讲座,打造“人文的思政课”。
第三课堂立足社会实践,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课延伸到田间地头、厂矿社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全程跟队指导,把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第四课堂建设网络矩阵,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推进“智慧思政”平台建设,成立校园新媒体联盟,构建学生学习、生活、交往新家园,打造“智慧的思政课”。借助全面立体的“四维思政课”帮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原报道阅读链接:【工人日报】https://www.workercn.cn/papers/grrb/2024/04/17/7/news-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