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全方位贯彻劳动教育、立体化打造思政实践……日前,我省中小学生陆续进入暑假。除了布置传统书面作业,今年各校更多地安排了多样化暑期实践作业,以释放学业压力、拓展成长空间。
进入暑期,教育示范基地、革命博物馆和陈列馆、革命旧址等成为中小学生研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们在丰富活动的熏染、浸润中追寻红色记忆,感受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红色基因。阜阳市北城小学学生胡一鸣把暑假打卡的第一个地点放在了阜阳市颍泉区行流镇的四九起义纪念馆。“四九起义点燃了皖北革命的烈火,让我们知道胜利是来之不易的。”胡一鸣说,他还打算请妈妈帮忙录制一段关于该纪念馆历史故事讲解视频,在开学后和同学们进行分享。
跟随语文课本,用脚步丈量五千年的华夏灿烂文明,感受祖国历史的厚重与博大是很多学校给孩子们布置的一项暑期作业。近日,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的部分学子追寻历史足迹,相继开展沉浸式历史研学之旅:在革命圣地延安,齐声高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驻足观看生动的陶俑,感悟千年前的历史故事;在壶口瀑布前,感受着水势的震撼和清凉的气息,吟诵起《神州谣》……
多媒体、微场景、互动化游戏……现代科技赋能经典文化,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这些文旅创新形式受到青少年的广泛喜爱。暑期刚开始不久,就有很多来自南京、合肥等地的少年们,来到全椒县吴敬梓纪念馆,开展研学活动。“当‘范进中举’‘两茎灯草’等课本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场景再现时,我像置身于故事当中,更像是与作者进行了一场对话,近距离感受到这位文学巨匠的非凡才华和深邃思想。”来自肥西县花岗初级中学的学生程锐说。“纪念馆以‘儒林文化+智慧旅游’的形式,让学生在沉浸式、互动式科普活动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浩瀚广博和文学艺术的高超巧妙,进一步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吴敬梓纪念馆负责人李亨平介绍,今年以来,景区接待游客数量已达154426人次,其中研学人数约3万人次。
各地各学校在暑假中,还持续推进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大力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劳动实践新平台。学生们在劳动实践中体验不同角色,锻造多样化的技能,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萧县凤翔学校依托地方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地制宜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在实践中锻造劳动技能。据该校教务主任时迎利介绍,学校邀请市级非遗传承人何玉香入校授课,鼓励学生们在假期里“上山下乡”寻找适宜雕刻的根系,并独立创作各色的根雕艺术作品。该校还开展了“小助手、小健将、小读者、小主人、小能人、小艺人、小记者”活动,让学生们在体验不同角色的实践特色中掌握技能。
同在一城的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萧县绿城学校,组织了50名乒乓小将进行集中训练。该校专业教练丁鹏表示,暑期是学生放松身心、调整状态的时期,同样也是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运动技能的重要时期。他告诉记者,学校一直将五育并举中的体育文化作为丰富校园文化的窗口,通过小球助推劳动教育实践,将“团结、友爱、坚持、奋斗”的乒乓精神内涵辐射和带动绿城学子。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407/12/node_05.html#c104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