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这是韩敏连续第二年留校,开学即将大三的她,依旧选择了利用暑假参与“三下乡”实践。
和其他同学相比,韩敏身上的担子更重一些。她不仅是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的二年级本科生,同时也是此次“寻梦振兴 共筑旌彩”主题实践队的队长。
三溪镇实践队部分成员合影。受访者供图
大学的第一个暑假,韩敏就主动请缨,跟队下乡实践。“头一年虽然是以组员的身份参加,但积累了经验、开阔了视野,也提升了能力。”回想起去年的暑假,韩敏感触颇深。
7月9日,在简单的出征仪式之后,包括韩敏在内的20名实践队员以青春的名义出发,来到宣城市旌德县,分赴三溪镇、孙村镇和俞村镇,开启为期12天的暑期社会实践。
短短10来天时间,学生们不畏酷暑,走进农家庭院、走到田间地头,在夏日的皖南山村,释放出火热的青春力量。
走进田间地头,体验乡村生活。受访者供图
来自合肥的马国喜,是安徽师范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大二学生,别看腼腆,但已经是拥有1万粉丝的“短视频达人”,自拍自剪的视频播放量累计突破千万。他告诉记者,“参加暑期实践,更多的是为了积累经验,也可以在实践中收获更多的乡村素材。”
比马国喜低一届的胡峰,被誉为队里的“劳模”,只要有拍摄任务,起得比谁都早。刚到村里,为了尽快拿出作品,凌晨四点半就背着器材出门拍日出。
“作为土生土长的宣城人,在校期间我就时刻关注家乡的变化。” 胡峰说,“以在校生的身份,回到家乡参与暑期实践,更有意义。”
平日里,胡峰虽然话不多,但他拍摄的作品内涵丰富,一直以来,他都关注着乡村的发展,看到家乡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在他心里,也埋下了“扎根基层,赋能乡村”的种子。
分享实践摄影作品。受访者供图
如果说基层是一所课堂之外的大学校,那么乡村就是一方夯实技能的练兵场。
洪雅洁是实践队新闻组组长,日常文案、稿件均由她主笔。“7月8日学校放假,7月9日暑期实践,结束返校后紧接着就是为期一个月的见习。”洪雅洁打趣道,“这个暑假我最忙,我会把这段时间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文字的方式传播出去,也期待更多优秀学弟学妹来年能够成为暑期实践的一份子。”
老家在广东珠海的王泽曦,把暑期实践比作“行走的思政课堂”。她说,“通过活动,能够学以致用,把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设计团队logo、IP构思、简报排版……在她看来,这就好比一次外出“写生”,暑假同样可以很精彩。
实践队在“空中茶叶”拍摄素材。受访者供图
今年大一的赵思琦是队里头年纪最小的,因为学的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自然视频出镜和配音就要拿出看家本领。“是一趟旅行,也是一次享受。”轻描淡写的话语里,听得出赵思琦的放松心态,“头一次参与暑期实践,只要跟上师兄师姐们的节奏,不掉队,就算有收获。”
一场实践之旅,与这满目青绿的仲夏无缝对接。之于广告班的孙慧芳来说,这无疑是创作的最好季节。早在大一暑假,她就报名参加了支教,因为她的加入,点燃了不少娃娃们的舞蹈梦和足球梦。
“去年支教,今年下乡,感觉自己更接地气了。”对于实践经历,孙慧芳有着自己的见解,“返校后继续学好专业知识,广阔农村同样能够大展拳脚。”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暑期实践接近尾声,黄睿铃谈及最大的感触,就是锻炼了社交能力,“在和村民交流中,和同学沟通中,本身就是一次成长。”
“我们团队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来到旌德,大家通过实践活动,对于了解旌德的风土人情、提升专业技能很有帮助。”身为队长的韩敏说,活动结束后会把实践过程形成书面文字,希望能为当地乡村振兴添一把火、加一把力。
打卡路西村“空中茶园”。受访者供图
12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兴许是新闻与传播的专业使然,当看到了“守村人”“新农人”“手艺人”的时候,大家就会不约而同想到一起:拍短片、拟文稿、写简报,既充实又有意义。
实践之余,爱好拍摄的马国喜和胡峰也会约上大家,漫步乡村小道,打卡网红景点,欣赏田园风光,通过镜头和笔触讲好“旌德故事”。
青春不留白,实践更精彩。
这个暑期,这些青年,用行动沉淀最初的梦想,用激情书写绚丽的时光。他们的足迹,遍布旌德的山村乡野,他们的笑声,也回荡在旌德的每一处角落。
原报道阅读链接:【人民日报客户端】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5928520-50000559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