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已去,秋意微凉。在逐渐转凉的金秋,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万余名学子怀揣向往与憧憬,进入安徽师范大学。为迎接2025级的“小萌新”,9月20日,各学院依托自身学科和专业特色创新迎新举措,精心布置迎新展台,尽显“专业范儿”,用热情与温暖全方位助力2025级同学实现从“新生”到“师大人”的转变。
各显神通,创意纷呈
今年,为帮助新生了解自身专业,激发学习兴趣,各个学院延续往年迎新传统,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学院文化等特点,设计了充满创意的迎新活动。体育学院以热情洋溢的舞蹈向新生们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真诚的祝福:从国际标准交谊舞到拉丁舞蹈,再到健美操的“舞蹈接龙”,他们用飞扬的舞姿向报到的新生表达了最真挚的欢迎;美术学院设计“大家一起画笑脸”展板,与“指纹树”组合成的院徽相映成趣,体现独特的艺术创意;物理与电子学院将“刚从智能车大赛下场”的智能车模型摆上展台,炫酷的智能车结构精巧,充分体现科技智慧;尤为暖心的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特意为四位同天生日的新生举办庆生仪式,用蛋糕和祝福给予他们“大学的第一份仪式感”,这样的贴心关怀,增强了新生对师大的归属感。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展台边,两位模样憨态可掬的机器人“工作人员”正高效有序地进行着人脸签到工作,吸引众多新生和家长驻足参观,计算机与信息学院2022级人工智能专业吴俊峰笑着介绍:“机器人的主要任务是采集人脸信息,将2025级学院新生的所有数据录入系统,通过后端调用进行人脸采集和数据分析。”当新生人脸顺利录入时,机器人会说:“欢迎加入计信学院大家庭。”“人工智能”和“人文关怀”相融合,在方便学生、提高效率的同时,体现出科技魅力,更传递师大“家的温暖”。
“‘梁家河、人民立场’是哪本书的关键词呢?”马克思学院展台前响起一阵阵掌声,今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设计“经典翻翻翻——读一本好书”趣味竞猜活动,通过别开生面的游戏,以奖品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书籍赠送给新生,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将政治信念铭刻于心。“收到这份礼物我特别惊喜,印有学院标志的书包和笔记本对我而言意义重大,可以激励我在大学继续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杨艺欣兴奋地说。提到对新生的期许,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辅导员许雯说:“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尤其应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读经典、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也希望同学们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大胆尝试,不怕挫折,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锻炼能力、成长成才。”谆谆教诲中饱含对新生们的期待。
志愿传承,温情相伴
除了别出心裁的迎新展台,迎新现场,还有一辆辆贴有“搬运行李专用车”标志的电动三轮车,在校园忙而有序地穿梭,精准将行李运送到宿舍,为新生及家长减轻负担。校院协同联动,将关心、爱心、暖心落到实处。


此次迎新中,各学院的众多学生志愿者也活跃在师大校园。一些老生的身份迎来了转变,从被引导的新生成为了为新生们提供入学帮助的学长学姐。“新生刚入学,对校园还不熟悉,所以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美术学院2024级美术学专业武楚楚笑着说。志愿者精神薪火相传,许多老生多年如一日用行动坚守着这份温暖。“这是我在大学就读的最后一年,我认为参加迎新志愿是有意义的体验,新生为师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想去看看他们刚入大学是怎样的神情,和那时的我有什么不同。”生态与环境学院2022级生态学专业拔尖班谢耀飞动情地说,已经是大四学生的他感慨万千。
跨越国界,四海一家
国际教育学院在迎新环节也为国际留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细致的服务。“我们从去年开始就采取了导生制,让中文语言能力已达标的老生留学生,对接来自同一国家的新生留学生。一方面,帮助新生提前熟悉校园环境,学习水卡使用方法,带领他们前往宿舍、逛校园等;另一方面,在新生后续一年的学习生活中,老生也会持续陪同,助力其适应学校生活。”国际教育学院王曌婧老师解释道。国际教育学院始终坚持“以老带新”的举措,帮助国际友人迅速适应异国他乡的环境,达成“四海之内,亲如一家”的温暖氛围。“这次参加迎新活动,我想帮助新生更好的进行报到,为新生做一些服务。”来自俄罗斯的国际教育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Alena说道。她在迎新日代表学院进行舞蹈和排球等表演,热烈欢迎自己的学弟学妹们。

翻开崭新扉页,奔赴璀璨新程。2025级新生的大学生活即将开始,各学院纷纷组织了各具特色的“入学第一课”,帮助新生为未来的大学生活做好规划和准备,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未来,各学院将持续为新生们“护航引路”,与同学们携梦前行,努力成长为更好的师大人!
(撰稿/何蕴芊、杨黎;采访/胡心怡、李婕、吕扬;图/大学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