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快讯

天津师大博士生导师曾思艺教授应邀来外国语学院作学术报告

  • 时间:2015-11-19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本网讯(外国语学院 朱少华)20151118日下午,我国著名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曾思艺教授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外国文学学习与研究的五个基本原则”的专题学术报告。报告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德让教授主持,学院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近200人聆听了报告。

曾思艺教授在报告之前首先表达了自己对安徽师范大学的仰慕之情,他认为安师大是出大师的地方,指出自己研究外国文学首先感谢我校著名翻译家力冈(王桂荣)教授和我校校友、俄罗斯文学研究和翻译家刘文飞、吴迪教授等。接下来曾教授便进入了报告的正题——“外国文学学习与研究的五个基本原则”,曾教授结合外国文学经典名著的文本解读,将自己多年的外国文学研究心得归纳为“史、美、人、异、通”五项原则,并结合具体的文学现象及作品对每项原则进行深入浅出 的阐释和分析,以翔实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在宽广的学术视野中,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见解,给在座的百余师生奉上了一场精神的盛宴。“五项原则”都是以对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界存在的不良倾向进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展开的。在谈及“史”的原则时,曾教授强调外国文学研究要设身处地地考虑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既不可“以今人的高度要求古人”,借机抬高现代人;也不能“用今人的理论包装古代人”,造势宣传古代人, 他提出了自己的“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研究原则;在谈及“美”的原则时,曾教授指出外国文学研究应摆脱“社会政治批评工具”和“文化取代艺术”两个极端, 还“美”以本来面目。他提出主张“要文本细读”;在“人的原则”这一点上,他通过对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分析与解读,提出“文学乃是人学”,主张个性、自由以及责任等;在“异的原则”方面,他以马克吐温《老人与海》为例,总结了西方文学的三个特点,即个人主义基础上的人道主义、对终极意义与价值的执著探索、不断自我否定和创新,并对我国文学研究和创作存在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在“通的原则”方面,曾教 授提出了不同学科相互打通、东西方文学相互打通、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特色相互打通等独到见解。

报告共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结束后曾思艺教授还耐心回答了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张德让在总结中高度评价了曾教授的报告,他指出曾教授的报告信息量大,既有对文学作品的个人解读,又有对文学理论的历时梳理,还有对文学现象的个人独到见解,文学性与学术性、普及与提高相得益彰,是一个具有很高水平且极其难得的报告。

曾思艺,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曾思艺教授在学术研究、文学翻译(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 文学创作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出版学术著作《五洲撷英赏析》、《丘特切夫诗歌研究》、《文化土壤里的情感之花——中西诗歌研究》、《俄国白银时代 现代主义诗歌研究》、《探索人性,揭示生存困境——文化视角的中外文学研究》。译著有《罪与罚》、《俄罗斯抒情诗选》、《尼基塔的童年》;创作集《黑夜·星星》(抒情诗集)、《公子与王子》(散文诗、叙事诗、诗剧集)完成70多万字的《19世纪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研究——理论与创作》;编选了陀思托耶夫斯基精选集7卷本等。尚有《丘特切夫诗歌美学》、《自然·爱情·人生·艺术——费特、尼基京抒情诗选》、《屠格涅夫散文选》等论著、译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来篇,在台、港及国内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译诗等两百多首()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