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经管学院)自7月5日以来,经管学院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顺利开展,力求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挥洒青春热情,在支教中教学相长
“姐姐,以后你还会回来看我吗?”“会的,肯定会的,姐姐明年还会回来。”相伴的温暖和离别的伤感仿佛还在萦绕在昨日,“会回来”却从来不只是“青柠们”随意的口头承诺和无用的安慰。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经管学院赴潜山市青柠共产主义青年营团队又回到了熟悉的地方支教,一年又一年坚守在同一个地方的也不仅仅只有这一支团队,安徽师范大学“一缕阳光”赴芜湖县区“基层教育扶贫、社区智慧养老”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团队一行时隔一年也再至芜湖市繁昌县平铺镇新林社区开展支教活动,与当地儿童连续三年共度这个炎热而又难忘的假期。团队成员中有的是第一次来,更多的来了两年,甚至有人三年都参与了支教。即便是未能如愿前来的前任队员,他们的室友、同学、身边人也相继接过希望的火种,接踵而至,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支教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用赤诚之心教会孩子们简单的金融知识,压岁钱理财规划,立足实际,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对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中部崛起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身为核心成员之一的安徽,需先找准定位、确定坐标。为此,经管学院从各专业遴选优秀人才,组建多支团队,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在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国情、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助力当地经济更好地发展。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背景下长江经济带皖江区域产业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调研团队前往安徽省八个市进行调研,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尽己所能帮助安徽发挥区域优势,带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赴安徽省长三角城市特色小镇协同创新调研团队运用所学知识将区域优势与小镇的自身现状相结合,鼓励创新驱动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赴安徽三地“微经济·微人物”调研团队通过采访工艺制品的领头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遭遇的瓶颈与困难,从模具设计、生产方式、市场份额等专业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新与发展中继续传承。


展开实地调研,弘扬创新创业精神
一间百年老店,一份百年文化,一次百年传承。多个专业组建的团队前往芜湖、南京、合肥三地了解网红经济冲击下传统老字号的发展现状,在走访过世代传承的淮南邓奶奶牛肉汤、历经百年风雨变迁的芜湖蓝义兴烤鸭、号称秦淮“八绝之一”的蒋有纪等多家老店后,团队成员发现: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天道酬勤”始终是店家立身的根本,而在坚守根本的前提下,创新、与时俱进会让传统老店成为时代发展的优势者。赴凤阳小岗村农业产业链调研团队见识了小岗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并坚持用创新推动发展,将理念运用到实践,不断书写时代进步发展的新篇章。赴芜湖市众创空间创新生态调研团队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前往众创空间认识其发展生态,走近孵化企业,了解创业点滴,深入创新生态,探寻组织奥秘。多支团队结合实际展开实地调研,投身社会,施展专业才干,自觉弘扬传播在创新创业中感受到的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精神,从“受益者”变为“传播者”。


自暑期社会实践开展以来,经济管理学院团委主动谋划,结合学院各方资源,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孵化营”,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组建、项目选题、调研报告撰写、专业素养培育类团队建设、新闻稿撰写、安全教育等多方面对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地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学院领导和指导老师也不畏酷暑,经常前往实践地点走访慰问。经管学院通过实践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相信在学院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暑期社会实践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