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与环境学院2020级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徐一凡以第一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Ecology and Evolution》(中科院二区)发表题为“Integrative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Berylmys bowersi(Mammalia, Rodentia, Muridae)”研究论文。学院陈中正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青毛巨鼠(Berylmys bowersi)隶属于鼠科(Muridae)大鼠属(Berylmys),是一种大型鼠类,体重可达500g以上。青毛巨鼠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和中南半岛,常以小麦、玉米等为食,是重要的农业害鼠,同时也是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的重要疫源生物。迄今为止,因缺乏系统研究,青毛巨鼠各亚种的分类地位仍存在争议,其物种演化历史亦不清楚。
为厘清青毛巨鼠的分类和演化历史,陈中正课题组自2019年开始对青毛巨鼠进行调查。通过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安徽大学、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等多家单位,研究团队共获取了42号青毛巨鼠标本。
图1青毛巨鼠和拉氏巨鼠分布图
基于这些珍贵的材料,研究团队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青毛巨鼠的分类和系统演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证明,分布在我国华东地区的青毛巨鼠拉氏亚种为一独立物种——拉氏巨鼠(B. latouchei)。拉氏硕鼠主要分布在安徽南部、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闽江以北)。相比于青毛巨鼠,拉氏巨鼠体型更大、毛色更浅、后足更长。
图2拉氏巨鼠(A, C)和青毛巨鼠(B, D)外形图对比
分化时间分析显示拉氏巨鼠和青毛巨鼠的祖先在391万年前与其他大鼠属物种发生分化,中上新世期间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使其从西南地区迁徙至华东地区。拉氏巨鼠和青毛巨鼠的分化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其分化可能受到了更新世早期全球气候变冷以及闽江隔离的强烈影响。武夷山和皖南山区可能为拉氏巨鼠提供了重要的冰期庇难所。研究结果强调了我们对中国东部地区小型兽类的多样性认识仍有很大不足,呼吁加强对该区域小型兽类多样性的资源调查和分类研究。
图3大鼠属物种分化时间推断
徐一凡,生态与环境学院2020级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徐一凡同学很早就展现出了对科研的浓厚的兴趣,在学院相关政策鼓励下,大一就加入了本科生导师陈中正的实验室。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后,课外时间几乎全部在实验室里磨砺实验技能,在保持学业成绩排名靠前的同时,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项,参与完成了缺齿鼩属分类与系统演化、皖南山区小型兽类多样性调查等多个科研项目,并已以第二作者在《兽类学报》发表论文学术1篇。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组国家级三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组国家级三等奖、挑战杯校级一等奖等多项学科竞赛奖项。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ece3.1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