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新学年,在社团招新时都能看见校大学生创业协会的展台前人头攒动,很多新同学踊跃入会;每个毕业季,即将跨出校门的同学之间必聊的话题从“你找到工作了吗?”渐渐变成“你想创业吗?” 坐落在芜湖这座皖江明珠、创新之城的安徽师范大学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突出创业教育和创业扶持,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涌现了一大批为创业梦打拼的青年“创客”。
做好学生创业“加减法”
“安徽师大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将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创业实践平台的‘加法’和通过校市合作扫清创业‘路障’、降低创业门槛的‘减法’,作为鼓励和扶持学生创业的重要举措。”校党委副书记李琳琦在介绍学校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时表示。
新学年伊始,报到处成排摆放的学校大学生创业事迹展板总能吸引新同学们的注意,“原来大学期间就可以自主创业了!”大家不由生出“我的青春我做主”的兴奋劲,一旁创业政策解读的宣传手册也成了抢手货。此举正是学校意在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让同学们一进校门就感受到浓浓的创业气息。陪伴同学们度过整个大学阶段的《素质拓展学分认证手册》也将创业实践纳入认证范围,同学们发现,“搞创业也能加学分,分值还不低呢!”学校、学院举办的大学生涯与职业规划大赛以及“创业之星”的评选活动更是将创新创业理念融进校园文化中去。除了将学生创业教育和活动常规化之外,学校还积极搭建实战平台。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张玉新老师介绍,学校的创业模拟实训基地是全省首批创业模拟实训培训定点机构,在创业模拟培训班的基础上学校又启动了创业模拟实训,让同学们利用校内资源进行创业的前期准备。
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与政府联手打造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是降低创业门槛,提供创业资源和增强大学生创业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手段。学校积极为学生开辟校内创业“根据地”,为同学们提供场地扶持和市场扶持。像全国首家学生创办的校园电影院、体育馆南馆的健身会所、“青春校园”主题文化广场、大学生快递寄取服务点等都成为放飞学生创业梦想的校内众创空间。一直以来,用活人才特区、支持创新创业是芜湖市委市政府推进创业富民工作的重点,就业指导中心的
齐怀峰
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校和弋江区政府合作共建了全省首批青年创意设计园,目的是为我校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创业孵化器”。“入驻创意园可以享受房租免费、水电费减免以及政府的小额担保贷款等,这些实实在在的利好政策降低了我们的创业成本也提高了创业成功率”,参加新一批创业设计园创业孵化项目遴选的同学很高兴自己能够利用这个平台。
栽下梧桐树,培育金凤凰。学校在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过程中“加法”、“减法”并用,通过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三者联动,和政府、企业合作等方式多管齐下,助力学生们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打造创业明星的“推手”
在创业热情高涨的环境中,年轻人爱拼爱闯的天性和时常迸发的奇思妙想使得许多同学对待自主创业并非只是一时的新鲜感。其中更有不少学生利用校内资源,将梦想照进现实。
2014年10月,在CNCC大学生创业奖暨第四届CCF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上,来自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陈博群同学通过生动阐释“BWL互联网服务平台”这一创业想法在大赛中一举拿下安徽省第二名,华东地区第五名的好成绩。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95后的大二男生已经在老师提供的创业指导下、学院提供的创业启迪中和学校提供的创业平台上实战数回了。
而陈博群只是校园里众多的“创客”之一。这之前学校还涌现出像“80后全国创业明星”耿国星、安徽“青年杰出创业奖”获得者李利军、回乡创业的“春蕾女童”邵琴、获省级“优秀青年创业奖”的杨华亮等闪亮的创业之星。群英荟萃的背后离不开学校精心开展的创业综合素质培育活动。学校通过设立“赭麓大讲堂”并举办励志创业“群英谈”系列活动,邀请多名创业人士和学生零距离交流。同时举办创业金点子大赛、模拟沙盘大赛、营销实战大赛等,鼓励学生思考创业项目,体验企业管理、锻炼营销能力,强化学生的创业素养。此外,学校还以激发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技能为目标,制定了创业教育工作的“3343”工程,即出台“三项制度”构建机制,实施“三进工程”组建阵地,采取“四大举措”搭建平台,强化“三个结合”立足校情。随着学校推动学生创业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更多的同学乘着这股“春风”,结合自己的兴趣、专业,在学校的创业培训和实训中立足社会需求,将对创业的心动化为行动。
生命科学学院的贺张同学联系自身专业所学,在参加学院设立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学校的创业模拟实训培训班之后走上了创业之路。生科院的党委副书记刘振杰谈到如何通过专业学习对学生进行创业启迪时向记者介绍:“学院的实验室向本院所有学生开放,有兴趣的学生走进实验室之后就可以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我们实验室配备的导师也注重启发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发现创业的突破口。”最终,贺张和他的创业创新团队不仅成功注册了“芜湖中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还于2014年9月获得了大学生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的荣誉称号。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要说创业,此其时也。在学校、学院对于学生创业的诸多关照下,越来越多的同学借助这一有力的幕后“推手”,在人生的舞台上通过自主创业展现自己的青春智慧与勇气。
“破茧就可以出蚕”
“破茧就可以出蚕”,李克强总理对青年创业寄予厚望。“破茧”固然不易,学生创业者谈到创业起步的难处和创业过程的艰辛时总是感触颇多,“但我们创业有学校支持,有了这个强大后盾,在遇到挫折时我们不会轻言放弃”。
除了依靠自身的坚定与弘毅,学校、学院以及老师提供的帮助也是同学们在创业过程中“破茧”的重要推动力。为促进学生创业活动,安徽师范大学将“就业指导课”升级为“就业创业指导课”,增加创业教育内容,普及创业知识和大学生创业政策;将优秀学生创业典型作为“青马工程”培养对象;并推动开设了《企业管理概论》、《市场营销》等7门创业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系统学习创业知识的需求。具体的创业培训也让同学们颇受启发,学校创业模拟实训培训的负责老师说:“在给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会强调创新性的重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这样市场复制的可能性不大,自然有利于他们的创业项目立得住脚”。资金短缺一直是同学们在创业时难以避开的难题,学校设立了校园文化创新活动基金,根据实际情况,为创业同学给予资金上的帮扶。
有学校作为自己创业路上的有力支撑,就业指导老师也为同学们的创业活动出谋划策。创业过程中不会一路坦途,新闻与传播学院的
秦枫
老师在结合自己所指导的几个创业项目时说:“在校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创业经验不足,刚开始容易遭遇失败,我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在创业路上调整心态、尽量少走弯路”。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业指导老师们也会鼓励创业的同学从文化、科技、创意等方面入手,这既是年轻人的优势,也是迎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借助以上这些创业动力,学生创业的“破茧”之路越走越宽。一些参加创业的同学表示,赚钱并不是他们最重要的目的,更希望能通过在校期间的创业实训实战多一种人生体验,为自己日后走上社会创业就业积攒经验和技巧。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都是成功“破茧”蜕变前的试炼,有学校、学院
和
老师的一路扶持鼓励,学生“创客”在跨过一个个难关时的成就感和获得感都是难以言喻的。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弘扬创业文化,积极为毕业生铺路架桥,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让学校成为培养创业群英的摇篮。”安徽师大党委书记顾家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同学们在创业中不断成长、在摸索中不断前行,将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企业实践中,提升创业的成功率。” 长期以来,安徽师范大学始终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带动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强化平台服务,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青年学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大展身手,在创业实干中放飞青春梦想。
(校记者团 张珺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