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党委宣传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这是安徽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更是师大人孜孜以求的行动指南。
2009年召开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学校成功跨入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行列,成功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成为全国首批十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试点单位之一,成为安徽省首批“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并获批皖南地区首家出版社,学校的软、硬实力得到了全面提升,进入了一个跨越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党建领航,聚力学校科学发展
推进学校持续快速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落实。5年来,学校扎实开展党内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廉政建设,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中央和省委部署,先后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实践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校上下形成了争先进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五年来,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基础不断夯实、功能不断强化,共发展教工党员101名、学生党员10313名,获评省级优秀共产党员2人, 获省委教育工委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8个、优秀共产党员10人和优秀党务工作者4人。
学校按照新时期“好干部”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干部选拔任用办法,全面推行了干部试用期制度,加大全体处级干部的培训力度,开展了处级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制定,将学校“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单位,有力推进了目标管理和工作落实。同时,建立“三公经费”年度支出统计报告和公开制度,扎实推进年度“打基础、促发展、利长远的十项重点工作”和“师生关注度较高的十件实事”等举措,积极构建“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党委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师生员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成立了政治学院,推进了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成立了房玫工作室等一批名师工作室。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不断提高。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师生。《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我校师生典型40多人,如全国首届教学名师余恕诚,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理论宣讲优秀个人房玫,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吴青山,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形成了备受关注的“师大群英现象”,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彰显特色,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在安徽教育界,提起安徽师范大学,人们常用的词汇是“安徽高等教育的母体和基础教育的母机”。对此,师大人这样理解:“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服务,努力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既是我们的职责,也是形成办学优势的‘生命线’。”
80多年的学校发展历程中,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始于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的哲学教育系。追根溯源,全省师范院校基本都是在安师大分校和教学点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正是这种特殊的“龙头”地位,让我校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处处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永恒的生命线,这是师大人的共识。近年来,学校党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方面做出很多有益探索:从突出本科教育、完善培养模式的职前培养,到注重创新教师教育类型,大力发展教师职后培训,构建起岗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师继续教育平台;从教师培养中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的探索,到实践性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从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的针对研究,到基础教育改革新动向、新理念、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规律探求……安师大一直站在安徽教师教育的最前沿。五年来,学校新增专业21个,开设辅修专业12个、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国家级“质量工程”19项、省级“质量工程”205项,新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218项。
近年来,学校将教师教育的社会职能概括为“服务”与“引领”两大方面。“服务”着眼现实,主要培养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类教育人才;“引领”重在未来,努力发挥师大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导航作用。近年来,学校成立了安徽省高等学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成功申报了校级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采用U-U(大学与大学协作)、U-G(大学与政府)、U-S(大学与中小学协作)的新型合作模式,引领和深化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努力造就安徽教育名师和优秀教育家,不断推动安徽教育事业发展。
目前,学校正致力于由“服务引领型”向“引领服务型”的转型升级,主动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积极推进招生录取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加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和教师能力发展平台建设,完善专业结构和素质结构精品化、职前与职后一体化、本科与研究生培养系列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努力使教师教育的特色更鲜明、优势更明显。
提升素质,拓宽学生培养渠道
“招聘天天有,每周一集市”,这是我校毕业生最熟悉不过的场景了。每年毕业季来临时,学校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就业大厅每天人来人往,来自全国各地学校、企业纷纷走进学校,举行招聘会,网罗人才。
2013年,学校成功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连续6年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称号。其中的诀窍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平时练就高素质,就业才有竞争力。”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3个,其中师范类19个,非师范类44个。针对用人单位对岗位适应性、专业本领和职业素质的主体需求,学校于2012年又重新修改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重点强化师范生技能训练、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师范生毕业后如何在三尺讲台上侃侃而谈、挥洒自如?在课程改革上,学校增设了教师口语、课件制作等实用环节,并增加了相应课程的学分比重。在教学训练上,“技能修炼”别开生面:到国内高校第一个普通话自测站里朗诵一段,便知道自己的普通话是否达标;到“微格”多媒体教室里试讲一堂课,教学时的体形、神态,不易发现的小动作一目了然;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大赛月月举行,有无进步,一比就知道。
“两主两翼建基地,实习就业一体化。”这是学校教务处对非师范生培养的特点的概括。“两主”为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如: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实施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为有选题的二、三年级学生提供科研经费,让他们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试验。“两翼”为校内校外两个实训中心。在学校工科实训中心,数控机床、钳工车床等一应俱全,学生制作的手锤、万用电表“有模有样”;在生物技术实训中心,啤酒、黄酒、酸奶都出自学生之手。在校外,140多个专业实习基地分布11个省市,为毕业生实习、就业提供了捷径。
服务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不是复制‘器’,而是培养‘人’,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学校一直以来的人才培养理念。
校党委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始终把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学校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充分完善第一、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的同时,积极拓展第三课堂社会实践育人新阵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让青年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在课程化、项目化、全员化、基地化、社会化“五化”机制的引领下,学校每年组织数百支实践团队,近万名学生参与上山下乡支教,深入街道社区厂矿搞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聘请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实践导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实践,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接受教育、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学校先后打造了“五四爱心学校”、“平民电脑学校”、“江淮环保行”等品牌实践项目。学校连续20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5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励1159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34项、一等奖82项,入选全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9篇,位列省属高校首位。
木铎金声,弦歌响起。在全国上下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之际,安徽师范大学第十次党代会也即将隆重召开。大会将为学校发展规划新的蓝图,提出新的目标和任务。在前行的路上,全校师生热切期待这所安徽省建校最早的老校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灿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