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周六下午两点,安徽师范大学教师蔡维敏和他的“童心篮球队”,又准时出现在学校北体育馆。
一组简单的手部伸展动作,这些平均年龄只有十几岁的队员整整练习了20分钟。蔡维敏逐一指导,给每个队员加油鼓劲儿。场外的家长们看着孩子们愈发灵活的身姿,一次次朝着队伍的方向伸出大拇指。
这是一支由“天使宝宝”组成的篮球队。先天染色体异常让他们智能落后、生长发育缓慢。每一个对正常人来说极其简单的动作,他们都需要练习很久。
用篮球架起爱的桥梁
2019年年初,安徽省芜湖市童心心智障碍者服务中心负责人陈凤祥遇到了蔡维敏。
“你能给我们的孩子上篮球课吗?”一番简单的交流后,陈凤祥问蔡维敏。
“当然可以。”几乎没有任何思考,这位年轻教师就作出了自己的承诺。
巨大的压力接踵而至。蔡维敏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回去后,我搜索了很多相关论文、训练视频,总结归纳,初步制定了一个适应性训练计划。”
尽管已经预想了很多可能面临的困难,蔡维敏还是“低估了这件事的难度”。他对第一堂课的印象非常深刻:“孩子们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我只能和助教一遍遍示范动作,好不容易看懂了,孩子们却怎么也做不好,有些孩子发脾气,直接离开了场地。”
于是他迅速转变教学方式。“播放节奏明快的音乐,从最简单的伸展动作开始练习,一遍一遍又一遍,鼓励鼓励再鼓励。场外的家长们也一个劲儿地给孩子们加油。”第一次课结束,孩子们已经喜欢上了这个特别有耐心的“篮球叔叔”。
之后,每个周六、周日下午的一个半小时,成了蔡维敏和“天使宝宝”们雷打不动的篮球课时间。“天使宝宝”们渐渐发生着变化。
12岁的耀耀(化名)已经在篮球队训练了三年,如今可以吐字清楚地和蔡维敏聊天。
“‘天使宝宝’们不爱运动是因为受制于身体条件,但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帮他们强身健体、提高认知能力,还有助于建立自信心、稳定情绪、发展社交技能和适应社会环境。”和孩子们渐渐熟络后,蔡维敏也对他们提出要求,“每次见面,一定要主动和我打招呼,和我聊聊自己的快乐或者忧愁,我也会分享我的困惑和烦恼,像真正的朋友一样交流。”
耀耀的变化,让一直陪伴他的外婆流下了开心的泪水:“过去他总是窝在家里,特别容易生气。现在他开心多了,每天数着日子要来上课,这个家重新有了生机和快乐。”
彼此见证成长进步
从未间断的训练记录也“见证”着孩子们的变化:一年下来,单手拍球从一分钟平均20次提升到了80次;篮下投篮从平均10中1个增加到4个;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单脚站立、16米有氧跑……每一项都有了大幅提升。
孩子们在训练中学会了听指挥、懂秩序以及互相帮助、关爱他人:他们会主动把自己手里的球递给下一个投球的孩子,跑步时会牵着比自己弱小的队员……
篮球课之外,蔡维敏也组织了许多活动:3月21日是世界唐氏综合征日,也是篮球队员们的集体生日,蔡维敏会为他们订一个大蛋糕,大家一起唱生日歌、吹蜡烛、许愿;每年给孩子们换上正规的球衣,像模像样举办一场正式篮球赛……
记者注意到,篮球场旁的架子上,摆满了孩子们亲手编织的手工艺品和每一次活动、比赛的剪影照。“我们很棒吧!”孩子们骄傲地向记者展示。
收获成长进步的不止“天使宝宝”们。
在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天使篮球队在学校有了专属训练场地,蔡维敏组建了适应体育干预工作室,十几位学生志愿加入了这场爱心接力,课程也从篮球课拓展到柔力球等多个课程。蔡维敏将实践转化成理论,撰写的论文被SSCI一区和MEDLINE收录,为唐氏综合征患者运动康复提供了借鉴。
六年下来,这支天使篮球队已累计1000多个课时,先后在市残联组织的全民健身日、安徽省第七次全国残疾人预防日上表演篮球操,“天使宝宝”们的精彩表演赢得无数掌声。2020年的第十四次全国特奥日线上特奥联谊活动上,他们在篮球原地运球、筷子夹乒乓球等项目中获得了2金5银5铜的好成绩。
“凡人微光,我们会带着这支天使篮球队一直训练下去。”蔡维敏说,“不为他们把篮球精准投进每一个篮筐,只为他们的变化为家庭带来希望和笑容,为他们未来某一天可以真正融入社会、收获幸福。”
原报道阅读链接:【中国妇女报】https://epaper.cnwomen.com.cn/html5/2025-01/17/content_3_2775.htm?cu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