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思政引领力”概念,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的首要特质。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强调,要“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事关民族复兴伟业的力量支撑,事关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方向,事关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高校要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坚持“大思政”工作理念,塑造“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以“大思政课”为抓手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力。
坚持“大育人”:
促进思政引领力的多向生成
思政引领力主要是指大思政工作引导、带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是思想之力、真理之力、道德之力、精神之力、文化之力、实践之力等众多力量凝合而成。高校要树立“大育人”理念,发挥“大思政课”在“大育人”格局中的功能和作用,多维度、全方位提升思政引领力。
强化组织育人。高校党委要加强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领导,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力提升思政引领力。面向校内,高校党委要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扎实推进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各个院系落实推进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将思政引领力提升工作贯穿到学校各项党建工作和事业发展中去。面向校外,高校党委要坚持开门办好“大思政课”、协同建好“大思政课”,利用和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着力构建校与校联合联建、家校社同心共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全面育人新格局。
抓好课程育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是高校用“大思政课”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的首要任务。为此,高校要把思政课建设放在育人工作的重要位置,“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高校思政课要抓住讲道理的本质,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以理服人中增强科学理论的导向力和指引力。高校要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同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与思政引领力提升。在高质量建设“思政课程”的同时,高校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使得各门专业课程既传授知识又传播思想,既锻造能力又塑造灵魂,着力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注重实践育人。思政引领力离不开科学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而理论要说服人必须联系实际,用客观事实阐释道理,用生动实践验证真理。高校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运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历史性成就阐明思政引领力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高校要积极打造“国旗下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形式多样的实践育人品牌,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课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激活思政引领力的红色基因,增强思政引领力的红色动能。
笃行文化育人。文化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是思政引领力系统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持久的力量,强大的思政引领力需要文化的浸润和滋养。高校“大思政课”要面向广大师生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蕴含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人文精神、人生智慧转化为育人资源,厚植思政引领力的文化底蕴。要积极弘扬革命文化,从中汲取革命理想之力、革命精神之力,夯实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赓续思政引领力的文化血脉。要推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思政引领力的文化活力,让思政引领力在润物无声的文化涵育中悄然变强。
用好“大课堂”:
丰富思政引领力的资源供给
思政引领力的生成既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发展,也离不开理论的促成和实践的证成。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高校不仅要精耕思政“小课堂”,而且要善用社会“大课堂”,让思政课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进、与实践互动,为思政引领力源源不断注入养料资源,在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提升思政引领力。
用好历史教育“大课堂”,充实思政引领力的历史成就资源。“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思政引领力的有力证明。高校要从实际出发,主动对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场所开展现场实践教学,借助珍贵的历史资料、逼真的历史场景、感人的历史故事,生动呈现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作出的巨大贡献。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丰功伟绩得到精彩再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道理已得到历史事实的充分证明,思政引领力也随着广大师生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强而增强。
用好国情教育“大课堂”,丰富思政引领力的时代发展资源。从思政引领力的构成要素来看,科学理论的指导力和影响力必不可少,成功实践的创新力和转化力也不可或缺。在当代中国,思政引领力蕴含的理论伟力和实践伟力有机熔铸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生动展现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高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田间地头、社区广场、工厂车间等场所的“行走的思政课”,引导广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深入了解国情、党情、民情,切身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用可见可触的成功案例、显著成就、鲜活素材增强思政引领力。
用好人生教育“大课堂”,丰富思政引领力的现实生活资源。思政引领力既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引领力,也包括对个人发展的引领力。高校要将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入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社会实践锻炼中去,融入大学生扶危济困、义务支教、爱心助学、社区服务、政策宣讲、普法宣传、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社会活动中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与“他者”、“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自觉行动中成就美好人生。当“大思政课”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思政引领力更加具有生活的温度,就会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动能。
搭建“大阵地”:
推动思政引领力的空间拓展
思政引领力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息息相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阵地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依托,高校要用“大思政课”提升思政引领力,强化“大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筑牢核心阵地,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对于高校而言,思政课教学是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提升思政引领力最基础、最关键的阵地。基于此,高校要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教学工作,在守正中创新思政课教学工作,通过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思政课增强思政引领力。高校思政课要以“八个统一”为准绳,紧密围绕学生的身心特点、现实状况、思想需要进行分众化教学,在“配方”的先进性、“工艺”的精湛性、“包装”的时尚性上下功夫,做到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在网络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高校要顺应教育数字化发展要求,科学利用慕课、微课、云课等手段开展线上教学,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方法,确保思政课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守好思政课教学阵地,还需要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形成丰富多元的课程思政矩阵,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抢占前沿阵地,提升网络空间的思政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面对这样的时代境遇,高校要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主动求变。一方面,高校要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制高点,增强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将互联网这个核心“变量”变成思政引领力的主要“增量”。另一方面,高校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善于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DeepSeek等新技术开展网络育人工作,创新网络思政工作方式方法,优化虚拟仿真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校、院、班、社团分类多层的智慧思政教育矩阵,让思政引领力插上“科技羽翼”腾飞跃升。
建好“大师资”:
强化思政引领力的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 高校运用“大思政课”提升思政引领力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要按照“六个要”标准,坚持专兼结合、内培外引、优势互补的原则,构建“大师资”体系,建好“大思政课”教师队伍,为提升思政引领力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坚持选优配强,打造校内外育人共同体。高校要以高标准、严要求把好“入口关”,坚持好中选优、择优而用,配齐建强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聘请党政领导、科学家、模范人物、大国工匠、离退休老同志等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选聘优秀专业课教师、学生干部等担任兼职辅导员,构建专兼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格局。高校要落实“大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邀请专家学者、行业翘楚、青年才俊等担任“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导师,为开展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活动配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坚持对标对表,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高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大思政课”师资队伍培训培养机制,构建“基础培训—专项培训—常规培训—高级研修”四级培训培养体系,积极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支持思政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访学交流、研修培训和挂职锻炼,不断提升思政工作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思政队伍设计针对性培训内容,推动培训形式多样化,采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式教学、虚拟现实等多元手段,开展线上培训、实地考察、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学术研讨,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与精准化。同时,强化名师引领,加强名师指导,大力培养专家型、创新型思政工作队伍,用高层次思政工作人才全力保障思政引领力提升。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原报道阅读链接:【中国社会科学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4/t20250415_58691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