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中国日报】安徽学子三下乡:探寻红色根脉 助力乡村振兴

  • 时间:2025-07-13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蝉鸣惊盛夏,热血正当时。2025年7月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红韵南陵,青春赋能”调研实践团队前往南陵县何湾镇深入调研。实践团队以何家湾战斗纪念碑为起点,踏访龙山村,深入龙山学院,通过实地调研、红色宣讲、情景演绎和座谈交流,感悟革命精神,探寻红绿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展现了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

碑前课堂:行走的红色历史“活”起来

实践调研的序幕在庄严肃穆的何家湾战役纪念碑前拉开。团队成员肃立碑前,仔细研读铭刻着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碑文,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通过与当地负责人深入访谈,团队了解到何湾镇创新性地以纪念碑为核心,打造“行走的红色课堂”。每逢重要节日,这里成为青年学生、党员干部开展敬献花篮、集体宣誓、现场党课等活动的重要阵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当地精心组织的讲解员队伍,用生动的语言将碑文记载转化为鲜活的故事,让沉寂的历史真正“活”在当下。每一级台阶、每一米碑高、每一根石柱,都承载着先烈们的热血与信仰,团队成员感慨道,“这让我们深刻领悟到红色精神的伟大与不朽。”

团队成员在何家湾战斗纪念碑前默哀 洪蓉 供图

山村舞台:英雄故事在演绎中“走”近心

走进龙山村,实践团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盛宴。团队成员首先面向村里的青少年,开展了以新四军在南陵县英勇斗争为核心的红色理论宣讲。他们用青春化、生动化的语言,讲述了烽火岁月里战士们保家卫国的感人事迹,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红色种子。活动的高潮是团队自编自演的情景剧。队员们化身抗美援朝发烈士李家发的亲妹妹——李家英,以第一人称视角,深情讲述了李家发从普通农家少年成长为革命英雄并最终壮烈牺牲的历程。“哥哥总说,要为了大家的幸福去战斗……”一句句源自史料、饱含深情的质朴台词,深深触动了现场观众。

团队成员在何家湾村部开展红色情景剧 武慧茹 供图

学院蓝图:振兴希望在交流中“燃”未来

情景剧的余温未散,实践团队又来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龙山学院——这里是市委党校签约的首个农村“现场教学基地”。在学院举行的座谈会上,队长李婕首先汇报了团队基于时代背景对龙山村发展现状的调研成果,并就其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思考。座谈的焦点人物是“中国好人”、龙山村第一书记胡太平。他重点描绘了龙山学院的宏伟蓝图:作为南陵县委党校分校及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学院将核心聚焦基层党组织建设、党性教育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三大任务。胡太平特别强调,学院未来不仅会深挖红色资源开设文化课程,更将创新推出“田间课堂”、“技能实训”等实践教学模式,目标是培养懂农业技术、有乡土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团队队长李婕根据调研成果进行汇报 洪蓉 供图

座谈会上,指导老师也深度参与交流。孙亮老师言辞恳切,对胡太平书记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躬身实干的党员担当表达了崇高敬意,并对龙山村依托红色底蕴和基层党建引领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充满信心,相信在优秀党员干部带领下定能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王梦雨老师则满怀真挚,向龙山村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鼎力支持致以衷心感谢,并细致叮嘱队员们注意安全、鼓励大家珍惜机会深入探索,为实践之旅注入了温暖的关怀与力量。

团队指导老师孙亮与龙山村书记胡太平进行交流对话 武慧茹 供图

“红绿交融绘新景,青春助力正当时。” 回顾此次何湾之行,从纪念碑下的历史回响,到龙山村中的深情演绎,再到龙山学院里的思想碰撞,实践团队深刻见证了何湾镇“红色铸魂、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未来团队成员将用笔和镜头忠实记录龙山的蜕变故事,让更多人看见这片热土上澎湃的“红色力量”与闪耀的“青春担当”,为乡村振兴贡献我们的思考和力量。

原报道阅读链接:【中国日报】https://cnews.chinadaily.com.cn/a/202507/07/WS686b67a3a3106af2b3c72c37.html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