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中安在线】解锁榫卯的“黑科技”,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超有趣!

  • 时间:2025-07-14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当传统建筑遇上趣味科普,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7月8日,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千方爱心学校”科普支教实践团队走进芜湖市南陵县三里镇综合文化中心,为乡村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沉浸式的“行走的思政课”。通过趣味讲解、书法体验和创意黏土制作,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了中国古建筑的智慧与魅力,心中的文化自信悄然生长。

探秘古建一榫一卯里的“黑科技”!

“不用一颗钉子,却能千年不倒?中国古建筑藏着什么秘密?”支教队员们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图片模型,还有炫酷的3D动画,为孩子们揭开了答案。斗拱飞檐如何“四两拨千斤”?雕梁画栋蕴含怎样的匠心?特别是神奇的榫卯结构,成了课堂焦点。

“看,这个凸出来的叫‘榫头’,凹进去的是‘卯眼’,它们紧紧咬合在一起!”队员们以应县木塔、故宫角楼为例,结合物理知识,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榫卯的力学奥秘。当看到3D动画演示斗拱如何层层分解巨大屋顶压力时,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原来木头咬合的地方叫‘榫头’和‘卯眼’!地震都震不垮!”一位孩子兴奋地喊出了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

图片1.png

玩转书法一笔一画书写“建筑风骨”

领略了建筑的“筋骨”,再来感受与之息息相关的文字艺术。书法体验环节,志愿者们选取了“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等充满建筑意蕴的成语作为范本,引导孩子们用毛笔书写汉字之美。

课程从讲解书法与建筑的联系开始,支教队员以崔颢《黄鹤楼》为例,讲述了古人题诗楼阁的文化传统。随后,毛笔和水写布发到孩子们手中。在队员们的耐心指导下,从握笔姿势到运笔方法,大家学得有模有样。孩子们提笔蘸“墨”,尝试书写那些千百年前题写在砖瓦梁栋间的千古名句,在一笔一画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风骨与韵味。

图片2.png

指尖魔法:黏土造屋,脑洞大开!

最热闹的环节当属创意黏土小屋制作!各色黏土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团队展示了不同地域特色民居的图片,但绝不限制孩子们的想象力。

揉、捏、搓、压……孩子们化身小小建筑师,尽情发挥创意。五颜六色的黏土在他们手中变幻,一座座充满童趣、造型各异的“微型建筑”诞生在指尖。圆柱房梁、坚实的地基、承重的柱子……虽然稚嫩,却结构分明。

“看我的小屋!地震都震不垮!”一个孩子自豪地向大家展示她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简单的材料,无限的想象,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亲手“触摸”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

图片3.png

“传统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历史、艺术与科技的深厚内涵。”团队成员表示,选择这个主题,就是希望通过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趣味科普方式,让孩子们不再只是“看客”,而是成为文化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在动手动脑的快乐中,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情感连接自然加深。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用趣味解锁传统,让知识可感可触。接下来,“千方爱心学校”支教团队将继续优化课程,让科普之光照亮更多乡村角落,用青春的热情浇灌乡土情怀,让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原报道阅读链接:【中安在线】http://ah.anhuinews.com/ahqmt/202507/t20250710_8624038.html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