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夏日炎炎,安徽师范大学赴芜湖土壤健康状况调研实践团队一头扎进了芜湖市鸠江区汤沟镇冠军村的田间地头,对葡萄、蔬菜、水稻等种植产业的土壤进行全方位“体检”。
近日,安徽师范大学多个大学生暑期调研实践团队走进全省各地乡村,深入田间地头,调研乡村经济发展模式,赋能绿色产业发展。

(图为安徽金满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为实践队员介绍石斛育种)
解密“仙草”密码,科技赋能绿色产业
今年暑假,安徽师范大学赴安徽霍山探秘霍山石斛实践团队深入霍山,探秘霍山石斛从实验室组培到田间仿野生种植的全产业链。
“霍山石斛种子微小,自然繁殖率极低,通过组培技术,用野生母株的根尖细胞培育,能够有效提升繁殖效率。”在安徽金满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汪辉带领同学们参观霍山石斛组培室时表示,“从最初的种子到茁壮成长的幼苗,每一步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团队还来到了“石斛手工”非遗工坊,探寻霍山石斛枫斗的制作奥秘。在这里,团队成员目睹了老师傅们精湛的手艺,了解到了石斛制作的工序。
石斛产业凭借其独特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优势,在霍山生根发芽,成为带动霍山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团队成员对霍山县多家石斛经营店铺展开了系统性市场调研,在深入了解了霍山石斛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后,团队成员将形成《乡村振兴战略下霍山石斛个体经营户的经济现状与发展路径调查报告》。
构筑“稻虾共生”,循环经济激活乡村沃野
清晨时分,在繁昌县平铺镇的乡间土路上,安徽师范大学赴繁昌区平铺镇“河虾阡陌行”实践团队顶着露水出发,此行目的地是当地有名的稻虾共作示范基地。
“从养殖到加工,产业链每延伸一步,附加值就提升一分,村民的‘钱袋子’也更鼓一分。” 龙虾处理车间内工人们按规格分拣、清洗、打包小龙虾,流水作业井然有序。
“过去村民守着一亩三分地,收入仅够温饱;现在通过‘稻虾共生’,亩产效益提升近三倍,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百万元。”基地负责人自豪地向同学们讲解“稻虾共生”带给村民的收益。
“从农户的切身感受中,我们真切看到了产业融合对乡村振兴的具体赋能。”队员唐时超走访当地参与稻虾合作社的农户后说道。团队就产业模式、经济效益及生活变化等问题展开深度访谈,并现场记录了合作社在技术推广、市场对接等方面的运作细节,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其可持续发展潜力。后续团队将系统梳理调研数据,结合生态农业专业理论,形成针对性分析报告,为当地稻虾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参考,以实践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图为实践队员走访养虾农户,了解稻虾共生养殖模式)
融合山水人文,绿色底蕴绘就发展新卷
盛夏七月,安徽师范大学赴舒城地区“魅力舒城,只此青绿”主题实践团队迎着朝霞,深入舒城县春秋乡,开启了一场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深度调研之旅。
骄阳似火,却丝毫未能消减团队探寻乡村发展密码的热情。他们兵分三路,与村民促膝长谈,聆听他们对家乡生态变迁与经济发展的真切感受。深入走访春秋乡的三大支柱产业——石斛、莲花、金丝菊,从田间种植到加工销售,全方位剖析产业脉络。
在环保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团队深入垃圾处理一线,目睹现代化焚烧技术如何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将废弃物转化为电能反哺城市。舒城海创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围绕焚烧流程的每个环节,细致讲解背后的环保科技与创新工艺,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强大力量。

(图为实践学生走访农户,开展乡村振兴大调研)
“这次调研让我深刻认识到,生态与经济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团队成员感慨道,队员们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为舒城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从“科技赋能”的霍山石斛秘境,到“循环经济”的繁昌稻虾沃野,再到“山水人文”交辉的魅力舒城,生态与发展的和谐共生是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实践队员的探索也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注入了鲜活的青春注解。 他们形成的土壤健康报告、石斛产业调研、稻虾模式分析等一项项实践调研成果,正是执笔描绘这幅画卷、激活这片沃野的一股青春力量。(郑合庆 肖媛媛 李中悦 文/图)
编辑:陈亮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569/1495407.html?isShare=true&xyt=17522191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