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汪发志委员(右)向孩子们讲述八十多年前的烽火岁月
夜幕降临,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中分村的一家“村咖”店内,香气弥漫。这家由旧窑厂改造而成的网红咖啡店,正接待着前来体验农文旅融合魅力的游客。
中分村距离城区约7公里,毗邻着当地的4A级风景区——马仁奇峰。在青山绿水间,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江南古村落,一直是当地游客心驰神往的所在。
对于繁昌区政协委员、区文保中心主任汪发志而言,中分村同样令其心驰神往。不过,这份神往,不仅是来自这一片山水。
“皖南门户,长江边上,平静的繁昌,成了烽火连天的战场……峨山头的搏斗,塘口坝的血战,我们用雪亮的刺刀,暴烈的手榴弹,火力猛烈的机关枪,前仆后继的冲锋,把敌人打下山岗……”
抗战期间,一首《繁昌之战》在皖南及长江沿岸传唱开来,铿锵有力的音调让中分村在新四军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从事文物工作的汪发志对这里有了更深的情感。
在中分村村口的不远处,一座于2006年复建的古宅——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映入眼帘。进入宅内,屋内的陈设便将到访者的思绪拉回到那个烽烟四起的岁月。
枪炮齐鸣,喊杀声震天……1939年11月8日和14日,日军先后两次重兵进犯繁昌。新四军三支队在副司令员谭震林的指挥下,先后进行了“峨山头搏斗”和“塘口坝血战”,分别毙伤日军50名和300余名。
此战打出了军威,震动了各界。叶挺、项英两次致电谭震林,赞扬“英勇支队”(第三支队代号)在塘口坝之战中,“自我牺牲,英勇奋斗,攻击勇猛”,大大提高了新四军的“政治及战斗的威信”。
这也是5次繁昌保卫战中的第4场战役。新四军政治部主办的《抗敌报》,发表了题为《保卫繁昌,屏障皖南的伟大胜利》的社论,高度评价繁昌战役是“芜湖失守以后最大的血战”,是“皖南抗战史上空前伟大的胜利”,它“粉碎了敌人扫荡皖南的野心,屏障了皖南大后方的徽(州)屯(溪)重地”。
“五战五捷的繁昌保卫战,不仅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增强了新四军的战斗力,更提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威信,振奋了中国军民抗战精神,鼓舞了军民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汪发志介绍。
1940年春天,由曲再之、吴蔷作词,何士德作曲的《繁昌之战》开始传唱,新四军与日军5次争夺安徽繁昌浴血奋战的故事,激励了万千热血儿女。
令中分村村民引以为傲的是,5次大捷的指挥中枢,就在中分村。
1938年12月15日,谭震林率领新四军三支队挺进铜南繁前线,司令部驻南陵沙滩脚,五团团部及直属队伍驻扎中分村。次年4月23日,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及所属各单位(除医院外),全部由南陵沙滩脚进驻繁昌中分村。
三支队司令部进驻中分村后,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斗争,支队民运工作队成立了中分村农民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手工业抗敌协会等抗日团体。此外,还成立了中分村猎户队,他们是不脱产的抗日武装。
岁月更替,发生在中分村上空的烽烟已随雨打风吹而去,但红色血脉依旧在这片山水之间赓续。
除了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外,中分村还有谭震林旧居等共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村里对此进行全面修葺维护、升级改造。2021年,中分村抓住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的契机,整合各级各类项目资金,建成可同时容纳62人住宿、140人会议、150人餐饮,融合了中分红色书屋和农村党建馆等功能的中分红色学堂,获批安徽省乡村干部实训基地等称号,成为皖南地区红色教育重要阵地。
繁昌区孙村镇党委书记何定柱告诉记者,聚焦对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利用,中分村坚持“红色引领 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红色教育名村和乡村旅游名村等,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走出了一条“红色资源﹢”的特色发展之路。
2024年底,中分村的田园小火车鸣笛启航。和村中“缓慢咖啡”等网红打卡点一样,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区域内的热门景点。在这些新兴业态的带动下,村上10余户村民经营了特色民宿和农家乐,让中分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旅名村。
2024年,中分村党总支获全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称号,村集体经济收入1056万元、收益229万元,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奏响了激昂奋进的乐章。
“下一步,中分村将聚焦红色村庄育人功能和旅游价值,扎实开展设施提质工程、IP开发工程、人才强村工程,深化打造研学路线及沉浸式乡村体验游路线,推动红色中分村乡村产业全面振兴。”谈及未来,孙村镇及中分村干部们信心满满。
原报道阅读链接:【中国政协报】https://rmzxb.183read.cc/#/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