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人民日报】安徽师范大学:在实践育人大课堂回答中国教育之问

  • 时间:2025-08-18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八一前夕,宿州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前,安徽师范大学“丰碑铸魂”实践团队丁凤婷正对着镜头详细介绍纪念碑的建造背景和意义,声音庄重而有力。19名大学生驻点2天,在思政课教师安建增和专业课教师潘晓军的指导下,收集整理陵园历史资料,完善碑文的历史脉络,又一篇“碑”后故事即将成稿。3年里,团队实地调研了安徽16个地市224个革命历史碑刻,两位老师已经记不清讲了多少堂纪念碑前的思政课,这正是安徽师范大学以“走看讲思做”五步教学法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缩影。

破局:从“小课堂”到“大思政”的课堂革命

安徽师范大学敏锐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要求,深入探索“行走的思政课”,以社会课堂动态地“走”为脉络,串联“看(认知)、讲(认识)、思(认可)、做(认同)”四个环节,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新时代伟大变革现实成果有机结合,让思政教育从书本里的文字变成行走中的实践。

这场课堂革命的起点,是对“培养什么人”这个中国教育根本问题的深刻追问。在泾县旵山村的青石板路上,83岁的竹编艺人余小海正将一根毛竹剖成细如发丝的篾条。“泾彩寻迹”实践团队的学生们举着摄像机,镜头里,老人膝头那把用了六十年的篾刀木柄泛着温润的包浆,末端一个极小的“定”字已磨得发亮。“1962年刚学手艺时总毛躁,师父送我这把刀:‘竹编要定得住心,做人要守得住气。’”余小海粗糙的拇指摩挲着刻字,声音里满是岁月的沉淀。

学生罗宇辰的镜头始终没有移开。当看到老人用五十年前的标尺画出新式波浪纹竹篮,标尺背面“变的是样式,不变的是筋骨”的字迹让他顿悟:“原来‘守正创新’不是课本里的名词,是老匠人掌心的温度,是竹篾里藏着的传承与突破。”陪伴学生社会实践11年的辅导员马星宇在一旁轻声追问:“这‘不变的筋骨’,不正是我们要传承的精神基因吗?”那天的实践笔记里,罗宇辰写下:“这堂社会实践中的形势与政策课不是要我们背理论,是教会我们从生活里读懂信仰。”

这样的“行走”在安徽师范大学已是常态,学校从2001年起就开始探索社会实践“双导师制”,让思政课教师跟队社会实践,利用社会大课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24年过去,从团队试点到思政课教师全覆盖,从活动式开展到课程化实施,从“大学生看中国”的国情调研到“走看讲思做”的实践教学法,安徽师范大学始终聚焦思政课改革创新和实践育人探索,推动“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2024年学校申报的“新时代高校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与保障机制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重点项目立项。2025年暑期,学校立足学科特色和社会需求,组建538支社会实践团队,10295名学生奔赴基层一线,681名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跟队指导,深入社区企业、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一线,形成了“带着问题走出去、带着答案回来学”的育人范式。

深耕:“走看讲思做”里的育人密码

“丹霞山的每一层砂砾,都是地球亿万年的‘密码’,我们该怎么守护这份馈赠?”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教师吴立的提问,引发了丹霞地质地貌科普调研团队队员们的热烈讨论。跟队的思政课教师张涛频频点头,他用树枝在沙地上画出两条交织的曲线:“这就是大家说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线,更是‘两山理论’的鲜活案例。”这堂将地理知识与政治理论深度耦合的“露天课程”,正是“行走的思政课”的生动实践。

“走看讲思做”五步教学法绝非简单的流程叠加,而是环环相扣的认知升级链条。在安徽师范大学的实践育人框架中,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实施路径:

“走”是课堂空间重构,强调“有目的的抵达”。学校建立406个实践教学基地,涵盖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十大课程领域。在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学生们不是简单参观,而是带着“革命年代的群众路线与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对比研究任务;在芜湖经开区,他们聚焦“产业链自主可控与新发展格局”,走访26家高新技术企业。生命科学学院学生高硕鸿的实践笔记上,贴着63张调研照片,每张背后都标注着对应的理论知识点:“走了1883公里后才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是口号,是做事的方法论。”

“看”是社会观察训练,注重“有深度的发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发“三维观察法”:看现象层面的具体实践,看制度层面的运行机制,看价值层面的精神内核。法学院“点茶成金”团队在富溪乡碣石村调研时,村支书谢长庚算起了一笔“生态账”:“我们把荒山变成茶园,红色茶旅引来游客,游客带火民宿,带动茶农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学生们的摄像机里,不仅记录下茶园的忙碌,更刻下了对“新质生产力”在乡村实践的认知。

“讲”是思想价值传导,追求“有温度的表达”。学校组建“青马宣讲团”,培训学生用方言、快板、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在芜湖市香格里拉社区,江淮普法行团队成员用“婆媳吵架”的情景剧,演绎《民法典》中婚姻家庭编的内容;在金寨县光爱学校,音乐专业学生将扶贫故事谱写成山歌,让“共同富裕”的道理随旋律流淌。这种“小切口讲大道理”的宣讲,已完成630余场,受众超3万人次。

“思”是认知层次深化,强调“有批判的建构”。学校要求每个实践团队收集好课程案例、课程讲稿和学生思考心得,完成1次党史国情课、组织1场实践感悟座谈,从具体现象倒推理论根源。“渔见新生”团队2021年开始深入长江安徽段十一个县区,行走5000公里,开启安徽三万多名长江退捕渔民生计转型的系统性追踪研究。学生们不仅记录渔民转产数据,更观察“岸线长制”如何破解“九龙治水”难题,体会“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五年来,该团队积累了86份退捕渔民典型案例,形成的政策建议被11个县区采纳,帮助歙县九砂村探索实施“旅游公司+村集体+退捕渔民”的融合发展模式,调研报告连续两年获安徽省一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路丙辉评价:“这种思考不是书斋里的玄想,而是扎根现实土壤的理论生长。”

“做”是主体行动转化,注重“有实效的贡献”。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创办的“千方爱心学校”二十年来接力支教,2200余名志愿者建立30多个支教点,累计服务乡村儿童逾万人次。支教团队凭借理工科专业优势,自主研发了1200余堂“科普实验课”。课程表从语数英“老三样”,升级为“3+N”多元体系,天文观测、化学魔法、科普实验、非遗手工、心理剧等“小而精”的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一个前沿创新的世界。队员刘嘉慧看着学生们用AI技术和VR眼镜“遨游”宇宙的兴奋模样,“我突然理解了‘科技为民’四个字的分量。”这种从“知”到“行”的跨越,正是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

五步教学法的闭环效应在“课程化”设计中尤为凸显。学校在实践之前召开暑期“行走的思政课”集体备课会,编制《教学指南》,《形势与政策》课引入“实践必修学分”,全体校领导带头到实践一线讲授思政课,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化、项目化、全员化、基地化、社会化”的机制保障下,安徽师范大学的实践育人大课堂发挥出了显著的思政引领力。

蜕变:从实践成果到育人实效的价值转化

姥山岛的老码头新挂了块牌子——“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基地”。沈船长特意开着渡船载师生们环岛查看,“渔见新生”团队指导教师杨钊还在叮嘱学生们,接下来要把调研总结的“产业衔接三路径”,转化成渔民能看懂的流程图。

这样的“转化”,正是安徽师范大学实践育人的核心追求——让实践成果不仅是调研报告上的文字、竞赛证书上的荣誉,更成为滋养学生价值观的养分,成为回答“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实践路径。

“以前讲‘乡村振兴’,只能引用政策文件;现在我会给学生看柳溪村的账本,讲村支书胡黎明怎么带着村民把荒山变成‘绿色银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张鑫说。

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让思政课有了“真材实料”。历史学院“近代城市遗址”调研团队整理的芜湖老建筑资料,成了“文化传承课”的教学素材;美术学院学生记录的铁画技艺活化实践,走进了“艺术思政”课堂;教育科学学院的支教日记,成为“教育公平”主题讨论的实际案例。

更深刻的转化,发生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王倩雅在泾县竹编调研后,主动报名参加“非遗进校园”志愿服务,她说:“以前觉得‘文化自信’离自己很远,直到看到余爷爷用六十年守住一门手艺,才明白我们这代人该扛什么责任。”社会学学生于雅雅从黄山茶区调研回来后,就开始复习备考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立志“以后要用专业服务让治理效能更快提升”。

这种从“认知”到“行动”的跨越,印证了“行走的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课堂‘活’起来;体验升华为价值认同,让信仰‘树’起来;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让担当‘显’出来。在实践育人大课堂里,‘五步教学法’让实践成果真正成为育人养分。”校党委书记蒋家平说。

暮色中的长江芜湖段,江风拂过“渔见新生”团队的调研船。队员们关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学习笔记旁,是渔民张师傅画的渔网修补图案。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在“行走的思政课”里完成了奇妙的融合——就像理论与实践,只有紧密联系,才能迸发出直抵心灵的力量。安徽师范大学的思政课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融合中,书写着新时代育人的生动答卷。

原报道阅读链接:【人民日报】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9928419-500006426029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