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新安晚报》刊发我校戴兆国教授文章《此才亹亹信寡俦》

  • 时间:2025-08-27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继创作《方以智传》《钱澄之传》之后,钱王刚先生又推出了《刘大櫆传》,即将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克服了传记文学写作所面临的诸多困难,还以创新的表达丰富了传记文学的表现形式。正是这种自觉反省的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促使《刘大櫆传》的创作呈现出很多新的面貌。

论从史出。如作者在考证刘大櫆出生地这一问题方面,既论述了刘大櫆祖父刘日耀隐居合明山的历史,对刘大櫆父辈三兄弟析家分居的情况也做了考证,最后引用了传主本人的诗,“余生黄炎后,家世本农人……长夏往南亩,遇事皆可欣。田禾际渚草,瞻望碧无垠。”“出户步除阴,兰芽亦已长。鱼依曲岸浮,鸟溯青霞上。”作者认为这都是在说他的家居,是在水畔。这是怎样的水畔呢?“相看无一言,湖水当门碧”“湖水日当门,青山澹无语”,原来他是居于濒湖之地,家门的前方便是碧波荡漾的湖水。作者的结论是刘大櫆出生地应该在湖畔芮庄。这种史论结合的方法是让人信服的。

化史入叙。如写刘大櫆跟随吴直学习的过程中,非常敬佩吴直不喜八股、偏爱诗文,对吴直抱有较为激进的学术观点也常常表示认同。作者写道:“其(指吴直)思想态度如此,可以想见他于合明山中执教课徒时,势必会谆谆教导他的学生,要做一个古之君子那样的纯粹之人,不与功利虚伪丑陋的时俗随波逐流,以正确的心态与学风去治经学习,努力做一个正学善学而有益于世的真正读书人!这种教育,对于学生们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只是此时的社会环境下,老师的教诲意见肯定是有些人听得进去,有些人听不进去,有些人入耳而未入心,有些人则记忆深刻难忘。十四岁的大櫆,显然便是这后者——他日后关于读书治学包括对儒学经学的态度看法,除了少数地方与乃师有着明显区别与分歧,大多是吴直的翻版;有些方面,虽面目有异,然也是缘之师风而变化。”这类叙述不是凭空议论,而是帮助读者更为深入地了解传主独特的人生经历。

改绍介评论为活泼叙文。姚鼐问艺一节便如此。兹节选一段,读者可以先睹为快——

姚鼐说:“我朝自康雍以来,古文复兴,嗜好者众,号称能者亦不少。然据学生阅读体会,作品多属平凡而精彩迷人者极少,可为借鉴启发者更鲜寡,让人怅惘且感叹!”大櫆道:“其实非仅本朝如此。明人倡复古文,张口闭口诗古文辞,可除了少数方家,如今人所仿效学习之归茅辈,你看当时文坛上,又有多少上乘传世的佳作?”姚鼐惑问道:“这是什么缘故呢?是作者缺乏天赋才能?抑或是文运不兴,以致文坛世衰不振?”大櫆沉吟一会,道:“这里面的原因,颇为复杂。汝说的天赋文运,自然都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世无其才,文星自寥,而有才无世运,亦难振兴。但在我看来,还有一些重要的原因,影响古文创作甚大……”“愿听,请老师喻教!”

一步步被引入文学深处的姚鼐,闻听之下激动不已。而接下来,他便听到了一番为他打开古文创作新视野的议论。这就是刘大櫆的神气说。这种对话式的描述,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刘大櫆作为桐城派三祖之一,生活于方苞和姚鼐之间。刘大櫆继承了方苞的学术衣钵,寓居京城期间写下了《游大慧寺记》等散文,充分展示其独立反思的精神。刘大櫆因科考不顺,日后以教谕培养后学为任,培养了大量人才。姚鼐师从刘大櫆,也在继承乃师学术精神的基础上,编写《古文辞类纂》确立文体分类标准。到姚鼐这里,桐城派和桐城文的理论可谓基本成型。这一学术发展的脉络,在《刘大櫆传》中也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钱王刚先生在《刘大櫆传》中,没有囿于陈说,而是就刘大櫆学术思想的发展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钱王刚先生通过对刘大櫆早年从学的吴直,以及刘大櫆的学生的一些学术主张的考察,进而指出刘大櫆学术思想的传承并不是单线的,而是有着多条线索。其中吴直,以及钱澄之对刘大櫆神气音节说的影响也非常大。原报道阅读链接:【新安晚报】http://epaper.ahwang.cn/xawb/20250827/html/content_20250827010002.htm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