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安徽日报】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

  • 时间:2025-09-02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做好文化和科技的“融合题”,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注入强劲动能。推动新质生产力更高质量地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需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重构文化形态和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它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创新”,以及以高质量、高品质为代表的“质优”推动内容生产模式、产业组织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助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以新技术重组文化资源要素,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以新技术推动文化内容现代转换和文化产品生产范式迭代变革,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贯穿于文化产品生产循环的全周期,实现全产业链的能级跃升,带动产业整体结构的优化调整;以新技术革新文化服务供给和递送体系、文化产品交易与消费体系等,发展以新型信息要素和新型数据要素为代表的新质文化要素,健全文化版权市场。

夯实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需建设现代化的具有系统集成功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中心、省域中心和区域中心,依托各级中心形成具备云计算和超算能力的文化计算体系、文化数据服务体系,助益文化资源数据、文化数字内容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确权、评估、匹配、生产、交易、分发、消费等。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与新质生产力的匹配应用,有效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使文旅、文物、出版、影视、网络等领域的文化机构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实践载体。

强化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是一个复杂工程,离不开多元主体协同联动。以大运河文化为例,其文化资源分布于沿线各个省市,载存于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纪念馆等机构,以文物、古籍、遗址、文学、艺术等形态呈现。所以,需围绕职责权限、产权归属、效益分配和价值生成等,实现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协同联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行业自律的文化共建共享格局。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包含文化、科技、市场、教育在内的跨部门、整体性文化治理体系;按照文化资源的地理区位分布、特色和关联性等,建立区域协同机制,实现跨区域协作;消除技术壁垒,统一数字化技术标准,切实解决数据兼容性差等问题,为资源共享提供技术条件。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体系。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需以健全的体制机制为条件,实现科技、文化和市场等多种要素的衔接融合。建立健全激励和支持体制机制,激活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内在驱动,如财政项目支持机制、融资支持机制、技术培训与人才培训机制、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风险补偿机制等。完善要素合理配置机制,立足文化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优化文化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文化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等。加强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建设,在明确文化数据资源持有权、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的基础上,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文化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健全评价监督机制,确保文化安全,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培育壮大复合型人才队伍。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具有鲜明的跨界特征。因此,发展壮大具有创新意识,能够贯通科技、文化和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才能保证新质生产力真正高效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过程。鼓励支持高校融合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密切相关的数字技术、文学、艺术等专业(或微专业),培育复合型文化人才。围绕数字经济、创意产业、历史文化、非遗保护等,依法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育体系。设置专项资金和项目,培育和挖掘青年文旅人才、选树数字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完善社会保障及子女教育等人才服务政策,有效引导具备相关技术能力的新型人才投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09/02/node_06.html#c1102821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