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中国摄影报】新传学院教授赵昊发表理论文章《党领导下抗战影像力量的塑造》

  • 时间:2025-09-24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抗战时期,解放区摄影工作者以 宣传战士身份定位(其中还有一些指 挥员也参与了拍摄),以摄影为武器, 系统建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战 的影像叙事。他们深入烽火前线,通 过镜头直击阵地交锋、游击战斗等军 事场景等,真实再现了战场实况,还 展现了行军训练、武器制造、民众参 与等多方面情形。其摄影实践呈现出 鲜明的组织化特征,在拍摄内容上, 既聚焦于战斗过程、胜利成果等,又 涵盖了军民协同、群众支前等;在传 播效果上,通过媒体、展览等多渠道, 使这些视觉文本成为激发抗战意志、 塑造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实现从战 争纪实到政治认同、从瞬间捕捉到历 史丰碑的双重力量转化。 烽火战场:镜头直击下的 战斗实况与胜利叙事 解放区战斗摄影通过多元视觉 语法,聚焦于主战场的阵地攻防与运 动歼敌,建构了人民军队主力作战的 史诗叙事。在阵地维度,《平型关大战 中我军机枪阵地》(苏静)《陈庄战斗》 (沙飞)《狮垴山战斗中的八路军机枪 阵地》(徐肖冰)《战斗在狼牙山上》 (刘峰)等展现阵地持枪射击等情形, 《肃清残敌》(石少华)展现了巷战中 机枪扫射情形,突出了战士主体性, 《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上》(沙飞)则 将地理符号转化为民族精神图腾。表 现战场冲锋的影像中,《北岳区反“扫 荡”战斗》(沙飞)《边家堡战斗》(杜根元)等,通过动态表现突出视觉急促 感隐喻战争强度;《盐滩之战》(李雪 三)《攻击北流寺》(高帆)等展现攀上 盐堆、登梯上房等战斗动态,《攻入武 强》(董青)等展现了夜间扛梯准备登 城的情形;《围攻井陉煤矿》(沙飞) 《围困冀中小漳据点》(流萤)等,突出 了卧地持枪、持枪站立等战士形象, 展现围攻、围困的状态与特点;《陈家 港之战》(张爱萍)等,在硝烟弥漫中 突出了战斗氛围。《英勇卫士》(罗光 达)、《破晓》(张爱萍)等突出了象征 表达,以霞光映衬中的持枪守卫、骑 马吹号的战士剪影,将具体瞬间升华 为“光明战胜黑暗”的崇高意象,形成 从战术记录到战略话语的视觉转译。 反映游击战的影像则通过环境 与战术的视觉互文,诠释了游击战争 灵活机动的特质。《麻雀战》(沙飞)突 出了阵型特点,形成视觉战术教材; 《青纱帐里》(沙飞)展现隐蔽等待伏 击状态,《白洋淀上雁翎队(组照)》 (石少华)呈现水域战斗特点,《地道 战(组照)》(石少华)反映地下空间战 斗,以“水陆地下”三位一体的视觉表 达,凸显了游击战斗的时空秩序。《在 高高的山岗上》《在密密的树林里,到 处安排我们的宿营地》(朱汉)以环境 特点与人数众多等表现,视觉化展现 了《游击队之歌》的旋律。系列影像超 越了战斗记录功能,形成了兼具战术 指导与战略彰显的双重文本。 侦查与指挥影像通过双重凝视 的视觉策略,构建了军事决策与战场态

势的可视化认知体系。如《骑兵侦 察员》与《平汉路侧侦察员》形成鲜明 对照,前者凸显了骑兵侦察员的威 势,后者通过平民化装束展现“藏兵 于民”的特征。指挥作战、视察前线的 影像通过将领与战场空间的并置,形 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军事领导视觉表 达。《聂荣臻在前线指挥作战》(沙飞) 《彭副总司令在前线指挥作战》(徐肖 冰)《张爱萍在陈家港火线指挥战斗》 (李雪三)等人物置于阵地前沿,呈现 了前线指挥的现场感与官兵一致的 行动性,体现了军事指挥与战场行动 之间的紧密联系。《前线视察》(吴印 咸)所捕捉的“凝神—从容”二元姿 态,以审视战局与胜券在握的表情并 置,视觉化地诠释了“战略上藐视敌 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战果影像通过三重胜利符号体 系,强化了人民战争必胜的历史逻辑 与正义叙事。《攻占正太路上芦家庄 铁桥》(徐肖冰)展现了战士们在铁桥 间纵向列阵,凸显了视觉力度;《攻克 遂城组照——攻占敌堡垒》(刘峰) 《解放任丘》(袁克忠)《解放张家口》 (石少华)《解放山海关》(张进学)等 攻占、解放情形,以排列有序、冲锋向 前等,展现了动态与气势。《凯旋归 来》(罗光达)《百团大战,人民欢迎胜 利归来的八路军》(罗光达)等以欢庆 的民众与严整的军队构成视觉和弦, 举旗挥手等热闹场景与行军阵列的 秩序感形成张力平衡,以一种仪式化 场景建构了胜利的语义。战果实证最阐释力,《午城战斗》(苏静)《百团 大战时,歼灭上社敌人缴获武器之一 部》《上社战斗中缴获之无线电机》 (周郁文)等展现缴获形象,《活捉伪 县长》(袁克忠)《八路军二分区某部 押解襄城伪县长王云浩等官佐》(蔡 尚雄)等通过押解俘虏情形建构视觉 审判,《日军举手投降》(康矛召)以日 寇屈从的肢体语言,成为其战争罪行 终遭历史审判的视觉明证。系列图像 通过空间占领、俘虏缴获、战利品陈 列及民众欢庆等系统化视觉叙事,证 明胜利是历史必然。 钢铁长城:影像淬炼中的 战斗力生成与军队韧性 解放区影像通过系统化的视觉 书写,构建了人民军队战斗力生成与 韧性塑造的立体图谱。在行军图像 中,以三种视觉范式交织呈现:《八路 军骑兵挺近敌后》《沙原铁骑》(沙飞) 等运用对角线构图强化骑兵部队的 动态冲击力,《八路军铁骑驰骋冀中 平原》(吕正操)凸显平原驰骋的磅礴 气势,《夜袭途中》(徐肖冰)以三分法 构图呈现连绵之状;而《塞上风云》 《长驱出击》(沙飞)等巧妙地将长城、 关隘等地理符号转化为保家卫国的 精神象征,使古代军事设施与现代革 命武装形成历史对话;《八路军拂晓 渡滦河》(雷烨)《向渤海进军》(石少 华)等记录了从简易渡河到扬帆渡海 的演进,系列图像以典型环境中的典 型形象展现气势。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