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金苹果”科普实践团队开展空气炮实验。受访者供图
“妈妈,这个金属圆片为什么能一直飞?”近日,在安徽芜湖市一座大型商场的活动区,一个7岁男孩盯着“电磁悬浮”展台上的金属圆片,眼神里满是好奇。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志愿者吴佳怡用“磁铁和电流交朋友”的比喻,把磁场原理讲得通俗易懂。这场热闹的科普活动,是该校“大科学教育”走出校园、融入生活的生动缩影,更是该校“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的具体实践。
2022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檀经纬第一次科普“亮相”,就是大一时在芜湖市聋哑职业学校开展“光学彩虹”实验。“为了讲清楚‘光的折射角’,我利用三棱镜投在墙上的彩虹,演示‘这是阳光和玻璃玩的捉迷藏游戏’,学生们一下子就围了上来,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物理原理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呈现出来。”打那之后,檀经纬开始琢磨把电磁感应设计成“磁铁追小球”的游戏,融合化学和电路知识制作“可折叠电池”,用矿泉水瓶、吸管自制“简易抽水泵”。
3年与科普相伴而行,檀经纬的成长有目共睹:他深度参与的“金苹果”项目获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个人获评“爱暖师大”优秀志愿者,参与组织的志愿活动覆盖十万余人次。“以前觉得物理是实验室里的公式,现在发现,它能变成孩子手里的小灯、田间的稻草人。”即将赴西部支教的檀经纬,已打包好自制的电磁教具,他想把“金苹果”的种子带到西部,让更多孩子看见科学的光。
安徽师范大学以“科普阵地+志愿队伍+特色活动”三位一体模式,把实验室里的高深知识、标本馆里的珍贵藏品、课堂上的前沿理论,变成了社区广场上的互动实验、商场里的数智体验、中小学课堂上的趣味课程,目前该校已入选中国科协高校科普品牌示范工程(高校星火馆)试点高校。
“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的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吗?”日前,在芜湖市赭山公园的草坪上,安徽师范大学“自然里的科学课”研学团队的志愿者汪立俊正在带领小学生进行植物观察实践。孩子们蹲在地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叶片的结构与颜色变化。
这是该校“自然里的科学课”项目的一次教学活动。3年来,“自然里的科学课”持续探索“室内科学探究——户外科创体验——研学科学考察”三段式体系。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硕士生汪立俊已参与并主导了十余场“城市与自然目的地”的主题科普实践,他所设计的“叶片的秘密”科学课程,就遵循这样的逻辑——先在教室用显微镜看叶片切片,再到公园采集不同叶片对比,最后用叶片做“植物标本画”,既弄懂了叶脉运输养分的功能,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如今,“自然里的科学课”还联合该校“荒野科学”自然教育研究中心将课程内容数字化,实现过程性证据的可追踪与可评价,目前已研发科普研学课程100余套,涵盖植物学、生态学、地球科学、工程设计等多个领域,累计服务中小学生5万人次,覆盖芜湖及周边10余个县区的30多所中小学。
此外,安徽师范大学依托“化学+”交叉学科群优势,进一步整合了生物标本馆、天文馆、地质馆等十余个实体场馆资源,成立“安徽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开发了“VR云观展”系统。即使不能到现场,公众也能通过手机“走进”生物标本馆,全方位观察7万余件生物标本,聆听白鱀豚、扬子鳄等珍稀物种的保护故事;或是“置身”天文馆,模拟观测星空,了解行星运行规律。
在学校化学数字化实验室,“数智科普”更是让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可触可感。近期,芜湖市弋江区师生代表前往安徽师范大学实验室体验“侯氏制碱法”定量探究活动。师生志愿者手持传感器,向高中生们讲解:“通过这个设备,我们能实时看到反应过程中pH值的变化,就像给化学反应装了‘透视眼’。”学生们3人一组,搭装置、记数据、分析曲线,原本枯燥的化学方程式,在动手操作中变得鲜活起来。
“以前总觉得科学离我们很远,通过这些科学实验,我才发现科学就在身边。”多次参与活动的高中生王俊嵘感慨,他不仅弄懂了侯氏制碱法的原理,还学会了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
“科普是最好的‘教学实训’,也是培育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孙影教授说,“通过设计科普课程、制作教具、讲解实验,学生们能更深入地理解教育规律,提升教学技能,为成为具有‘大科学精神’的教师打下基础。未来,他们走进中小学或科研机构,能更好地传承科学精神,培育更多创新人才。”
目前,安徽师范大学已组建20余支科普志愿团队,招募志愿者500余人,走进社区20余个、中小学30余所,开展科普活动100余场,服务公众超2万人次。“大科学教育”还积极拓展线上阵地。生物标本馆的线上云游直播,单场吸引1.3万余人次观看。“推进‘大科学教育’,既是践行育人使命,更是为把握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筑牢育人根基。我们会继续加强校地、校校协同,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一份力量。”安徽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熊宇杰说。
原报道阅读链接:【中国青年报】https://zqb.cyol.com/pc/content/202510/24/content_417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