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文集》年初由凤凰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莫先生70岁之前的主要成果,煌煌十厚册,500多万字,不仅代表着他们这一代古代文学学人所取得的成绩,也代表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博士的成就。其中有许多透彻深刻、精彩纷呈的高见,只要入其中就能知其妙,读者自能领会,难以一一缕述。笔者受教于莫先生,长期研读莫先生论著,抛开具体论点不言,我觉得文集有三个突出之处。
第一,用常得奇。莫先生的论述,主要源于寻常文献的新发现。这十本著作中,基本上都是用常见资料、采用新的视角,研究杜甫、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等一流大作家,探讨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话题(如江西诗派),常常能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常见资料通常也是主流文献,尽管被反复咀嚼过,但仍然不能忽视。当然,这肯定不是要反对挖掘、使用新材料、稀见资料,但这一研究取向,更偏向于守正出新的学术传统。新材料的发现需要受赐于时代机缘,稀见文献的搜集需要仰赖大量人力和物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守正出新的传统模式,更具有普遍性,更适合那些物质条件有限或者不愿意调动大量物力人力的学者。大作家是中国文学史的制高点,尽管研究得比较充分,但仍然不能放弃。莫先生的成果有力地证明:常见文献仍然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大作家、重要文学史现象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第二,问题驱动。莫先生的学术成果源于学术问题,超越当下项目驱动的流行模式。学术问题是学术研究的本真,各类项目只是学术研究的表征罢了。这些年来,项目驱动愈演愈烈,已经由常见的管理模式演变成很多学者的自觉追求,变成了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和广大学者们都十分重视的学术量化指标。在这种大潮之下,莫先生不为各类项目的名利所动,远离项目制的弊端,坚守学术本位,他的文集中很少有某某项目成果,虽然不是有意否定项目驱动模式,但至少在项目体制之外,维持着独立于项目之外的既有学术传统,树立了学术自由的典范,让游走于项目体制内外的中青年学人能够保持可进可退的研究信心。问题驱动背后其实是兴趣驱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会产生巨大乐趣,学术兴趣、研究乐趣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内在动力,能让学术之树常青,还能提高学术人生的品质,能给人生提供快乐幸福的精神滋养。
第三,顶天立地。莫先生的著述能兼顾不同层次、不同读者。既有纯学术研究的《江西诗派研究》《朱熹文学研究》和诸多单篇论文,又有学术含量很高的《杜甫评传》《漫话东坡》等著作;既有《文学史杂论》《唐诗札记》《莫砺锋诗话》等学术随笔,又有各类讲演录,如给研究生授课的《杜甫诗歌讲演录》、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的《莫砺锋说唐诗》《莫砺锋说白居易》;既有《诗意人生》《诗与自然》《诗与道德》等雅俗共赏的著作,还有充满人生况味的《浮生琐忆》和《师友杂记》等书,可谓琳琅满目,特别是那些具有普及意义的著作,兼有知识、智慧、诗艺、感情与文采,非大家里手所不能为,很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具有突出的社会意义。而学术界的大家,要么不愿从事学术文化普及工作,要么受研究对象的限制,难以撰写合适的普及文章。莫先生长期研究受众极广的唐宋诗歌,能深入浅出,轻松自如,时带谐趣,这些具有普及意义的学术文字,足以自成一家。
目前,莫先生正处在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学术研究黄金期,相信莫先生一定会奉献给广大读者很多新的学术成果。
(本文作者系我校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胡传志)
原文阅读地址:
《人民政协报》:
http://dzb.rmzxb.com/index.aspx?date=2019-05-13&verOrder=12&banzi=11&paperType=rmzx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