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1476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毕业率100%、升学率达32.9%、就业率达96.2%。26%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学校的49%奖学金,发展党员数占学生党员总数的37.9%;人均参加志愿服务时长48.5小时,是全校平均数的1.4倍;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和科研项目627项,高于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哪里,资助育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九年来,安徽师范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项家春坚守资助工作岗位一线,努力探索,潜心实践,资助育人,精心铺设了万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
“老师,我想上学。”一个穿着拖鞋的男生来到“绿色通道”服务点,“老师,我家境不好,今年已经是我第三次高考了,前两次都是因为付不起学费才没能迈进重点高校的门槛。我可以申请免学费吗?我真的很想上大学。”听完这番话,项家春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心为他实现一个大学梦,最终用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留住了他的脚步。后来,那个男生成长为校“自强之星”,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保研机会,成为了社会的有用之才。一句“老师,我想上学”,让刚刚参加工作的项家春理解了资助工作的意义,下定了在资助工作中坚守的决心。
“我志愿做资助人”。2013年,作为辅导员带满一届学生面临转岗,项家春主动申请转岗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做专职资助人,在此之前已经兼职做资助三年。
“用数字温暖贫困学子”是项家春经常在心里念叨的一句话。七年来,为了材料审核的精准,白加黑工作成常态,节假日休息是例外。记得一次在接待捐赠单位时脚不慎受伤,鲜血染红了袜子,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至深夜,在手术后的当天下午,又投入到工作中。每年6000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审核、1.1万余名获奖受助学生材料审核、3500余名助学贷款学生服务……每年累计审核各类资助数据百万条,做到了零差错,用数字温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了“应助尽助”。
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安心上学,项家春参与建立“经济上资助,思想上引领,生活上照顾,学习上帮助”的全方位资助方针,完善以政府、校本、社会、学生互助为主体的四个资助项目体系和以思想浸润、个性指导、实践训练、成效评估为主体的四个育人项目体系,开创了受助学生反哺社会的“爱心接力”工程、“贫困在哪里温暖就送到哪里”的“温暖相伴”工程、“输血+造血”的“实践育人”工程、“典型选树+朋辈教育”的“青春导航”工程、将温暖送到家的“百村回访”工程等五大工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之路保驾护航,努力达到“应助尽助”、“资助育人”双目标。
项家春利用工作之余成立了资助育人工作室,从每个年级选两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师父带徒弟”的形式开展资助育人,共带了16名学生。通过培养,已毕业四人中三名保取研究生、一名考取研究生;其他未毕业学生均在学校或班级担任主要学生干部。
从事资助工作以来,学校资助初步实现了“应助尽助,资助育人”的目标,学校资助工作获得各方认可,2014年以来,学校连续四年资助绩效考评位列全省高校前列;2013年以来,学校连续四年在“安徽学生资助网”发布新闻信息数量位列全省高校第一;2016年,学校资助诚信教育活动案例获“全国资助诚信教育特色案例”。
此外,项家春还积极开展精准资助和科学育人课题研究,带领团队研发了安徽师范大学智慧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安徽师范大学“爱心1+1”微资助平台;主持学校重点课题“精准认定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出定量化的精准认定指标体系;参编《青春航标》书籍,发表科研论文四篇等。2017年,他应邀在全省本科高校资助创新工作研讨会上作典型经验分享,多次在全省新任辅导员培训班上作资助专题报告。在资助育人的道路上,项家春带着爱与责任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张华)
原文阅读地址:
《安徽青年报》:
http://epaper.ahyouth.com/paperdetails.php?CurrPeid=1535&CurrSid=14030&newsid=4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