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传统与现代碰撞,当文化与教育对接,我们应正确面对客观上的时代隔膜与实践中的衔接失当,巧妙依托视觉表征在读图时代的强大功效,借图达意,以图化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跃升至“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然而,与此不相协调的是,时下形形色色的“传统文化秀”与“文化培训热”,却隐约折射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得形遗神”之失。无疑,新时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复杂工程,如何实现从表面形式的“复制粘贴”走向深层内涵的“解读阐发”,不仅要科学设计,更需巧妙构思。
一种有目共睹的趋向是,当今时代正在经历“图像转向”,这种转向不仅对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其提供了新手段。图像的一个特有优势在于可以被直接感知,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均可在感知过程中瞬间习得。
正因为如此,在快节奏的今天,图像化的知识呈现方式越发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也更易理解与接受。这便启示我们,倘若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图像化,将会有效提升教育的效度与深度,一定程度上能使得教育效果达致“形神兼备”的理想状态。
以图像化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对优秀文化知识的视觉表征。所谓视觉表征,是指以视觉符号为中介对知识进行意义的再现,其本质是一种具象式的知识转化,其作用在于可实现从“能指”(表面形式)到“所指”(深层内涵)的意义提升。换言之,这是一种从文本到图像的“视觉变形”,即以各种视觉符号来诠释和重构传统典籍中的文化思想。其中,诠释的关键是“准”,不能一味追求视觉化而彻底“摆脱中国文化的传统形态”,而应当始终在表征的全过程中把握最根本的文化基因;重构的重点是“融”,要与社会精神相融、与时代内涵相融。
具体到实施层面,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视觉表征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选编文化主题(表征内容)——选用视觉技术(表征工具)——设计编码方式(表征策略)。
在表征内容上,选编契合的文化主题是前提。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言,“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传统文化教育亦不例外。基于视觉表征的传统文化教育,并非将传统文化的全部向大众传播,而是在审视和选择的基础上,重点编纂其中兼具时代意义与视觉价值的内容与思想。所谓时代意义,指的是要提炼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这是首要原则。所谓视觉价值,是要有针对性地挖掘具有视觉转换可能的种种资源。事实上,古代典籍中惯用的“左图右史”的表达手法已经提供了诸多孕育着深厚思想的原始图像资源。
在表征工具上,选用恰切的视觉技术是重点。当前,成熟的视觉表征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视觉艺术,如传统的绘画、现代的漫画等;另一类是知识可视化工具,如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显然,视觉表征的技术很多,这意味着我们在开展教育时要结合不同层面与不同阶段进行恰切选用。
现阶段,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在社会与学校两个层面开展。社会层面适宜以视觉艺术作为表征技术,大众可在欣赏的基础上受到熏陶。而知识可视化工具更加简便易学,适用于学校层面,原因在于:其一,一般的教育者都能“用得了”;其二,多数的学习者均可“学得会”。如此,便能有更多的群体广泛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中来。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总体性概念,裹挟于其中的是面向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等群体的文化传播。因此,要根据不同阶段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选用适宜的视觉技术表征传统文化。譬如,动画能培育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漫画能提升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度;思维导图能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力。
在表征策略上,设计准确的编码方式是关键。面向新时代的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考虑两方面的现实,一是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文化氛围存在解释框架的差异;二是多元文化冲击下社会大众认知方式的转变。因此,利用视觉表征对传统文化进行编码时,既要把握编码的“适度”原则,也要避免解码的“逆反”心理。
所谓编码的“适度”,是指在借助视觉表征对传统文化进行转换时,要以“内蕴传统文化精髓、外显现代文化外壳”为原则。转换过度会出现“得形遗神”之失,可能产生无效的教育;转换不足会陷入“泥古守旧”之困,容易导致错误的引导。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关键目标在于使得作为解码者的大众从“逆反式解读”走向“协商式解读”。因此,在视觉表征中,要兼顾乐于视觉观看与喜好文本阅读的群体,适时采取图文互动的编码方式,以促进传统文化在更广泛的群体中传播,尽量避免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逆反”现象。
当传统与现代碰撞,当文化与教育对接,我们应正确面对客观上的时代隔膜与实践中的衔接失当,巧妙依托视觉表征在读图时代的强大功效,借图达意,以图化人。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能真正“看得见”,社会大众才有可能“看得好”乃至彻底“看得懂”。这一点,便是视觉表征之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意义所在。
(作者:吴文涛,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此文系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基于学校的传统文化视觉表征及教学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SK2016A0401)
原文阅读地址:
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12/01/content_46770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