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博学多识,课堂上旁征博引让学生领悟知识的魅力;他年富力强,是法学院公管系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他治学严谨,专注于求真知探真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他机智幽默,让学生快乐地徜徉于知识的殿堂;他温暖如阳光,用情用爱关心关爱学生成长……
走在安徽师范大学校园里,这些称赞都指向同一个人。他就是该校法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刘晓峰,因为爱折腾,在学生和同事中拥有着超高的人气。
然而,荣誉的背后是刘晓峰对自己近乎苛刻的严谨,自2011年任教以来,他一直在寻思着“什么才是好的教学理念”,并不断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实践和摸索。在他看来,好的大学教育应当是互动的而非单向的、是启发式的而非说教式的、是(知识,方法,人格)三维的而非(知识)一维的,这些都成了他“爱折腾”的源动力。
创新教学 讲述“身边的行政学”
行政管理是一门应用型专业,而目前的教育方式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因此,如何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是摆在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题目。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刘晓峰自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开始,便尝试在每周第一堂课上开辟出一个15分钟的教学模块——“身边的行政学”,选取上一周所发生的、与专业课知识点联系最为紧密的事件,从专业视角进行分析。在上周所开设的校公开课上,刘晓峰结合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给大家分析了“‘十三五规划’是如何制定的”,并以此阐述了“中国式决策”所具有的“调查研究,广泛协商,大众参与,民主集中”的特点,也为将要讲授的“行政决策”一章做了铺垫。
“这一教学形式不仅增强了我们关心社会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理性的态度观察、分析社会现象。”该校2015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卢帅在听了刘晓峰的课后深有感触地说。
引导阅读 创办公共管理读书会
“读书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一直是刘晓峰所坚持的育人观念,为了更好地激发学习热情、营造读书氛围,刘晓峰上任不久便在原政法学院发起并组织参与了公共管理读书会活动,从一开始的几个人,再到十几、几十个人,读书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现在连一些外校的学生都会慕名而来。目前公共管理读书会已成功举办近30期,成为法学院学生第二课堂的品牌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刘晓峰还利用新兴网络资源打造了一个有关读书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小枫悦读”,为学生们指导阅读方法、介绍阅读经验、分享阅读资源,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
深化教育 实施本科生学术培养计划
工作中,刘晓峰敏锐地意识到,当前高校已经到了可以在大众化教育基础之上积极、有序地开展精英教育的阶段了。通过授课和读书会上的观察,刘晓峰发现一些基础较好、学习热情高、较有潜质的学生,如果不尽早地加以引导,很容易荒废了天资。因此,刘晓峰在公共管理读书会平台之外,又于2012年下半年尝试实施了“本科生学术精英培养计划”,每年从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中挑选六七位学生加入,在课余时间进行更全面、更规范、更系统化的学术训练。刘晓峰要求人均每年阅读量不少于50本,每一位学生在毕业之前要形成10万字左右的“个人文集”。
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刘晓峰所指导的本科生学术团队获得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两个,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个、优秀重点团队一等奖一个、先进个人称号四个。在第三、第四届本科生科研论文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三个、优秀奖两个等学术性奖励。学术团队的2012级六位成员,目前均进入研究生复试。一些高校的教师看了刘晓峰的推荐信和学生的个人文集后,专门发邮件对这一做法表示肯定和由衷的钦佩。
关爱学生 用点滴付出赢得真心
除了专业教学上的爱折腾,刘晓峰还是一位心思细腻的教师。2012年,新法学院成立伊始,学生管理人员紧缺,刘晓峰积极担任了2010级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两个班的辅导员。担任辅导员期间,刘晓峰用言传身教、真心爱心感动影响着每一位学生。2013年初,班里先后有三位学生家庭不幸遭遇车祸和变故,刘晓峰感同身受,耐心开导和安慰学生及家长,积极组织捐款、联系保险理赔,他拿出1800元钱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学生们都清晰地记得2013年那个非常炎热的暑假,刘晓峰多次给留校准备考研的学生送去西瓜解暑降温。考研结束后,他对学生进行面试指导,同时积极联系招生学校,推荐学生。因为他相信“一个小小的努力很有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付出终有回报,在他的影响下,2010级的学生在当年的考研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考研率创历史新高,多位学生考入“985”、“211”高校。
热爱教育事业,刻苦钻研,勇于尝试,刘晓峰以实际行动勾勒出了一个新生代学者型教师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形象。他用思想启迪思想,用智慧提升智慧,用心、用情、用力为学生铺就出成长、成才之路。(袁黎平 程榕娟)
原文阅读地址:
安徽青年报:http://epaper.ahyouth.com/paperdetails.php?CurrPeid=1166&CurrSid=10575&newsid=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