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又是一年研学旅行的高峰期。进入春季以来,我省不少中小学纷纷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开始一段研学旅行。然而研学旅行中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避免研学旅行春游化?对此,《安徽青年报》记者专访了我校教育科学院教授、省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査晓虎老师。
在采访中,査晓虎指出:研学旅行是校内教育的重要和有益的补充,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开展青少年研学旅行,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一些地方和学校的研学旅行,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研学过程设计简单,导致学生“游而未研,游而未学”等。另外,研学旅行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水平、学科教学相脱节,导致研学旅行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某些出境研学旅行项目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研学旅行市场的监管,二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增加相关工作各个环节的透明度,三是在研学产品的设计上,要坚持体现“游”、“学”并重,确保其发挥教育功能。
近两年来,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积极性普遍高涨,一些学校将其列入校本课程,纳入学分统计,使其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在子女教育方面增加更多的投入,包括让孩子参与研学旅行,这也为研学旅行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但校长们依旧感到压力很大,一是担心研学旅行过程中出现学生人身伤害等安全问题。二是经费问题及由此带来的烦恼。学校的研学旅行必然涉及通过家长收费的问题,如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招来社会和家长的疑问。三是担忧研学旅行的实际效果与家长和期待出现落差,招来家长的抱怨。
研学旅行的基本要义在于游学结合、游学并重,即“在游中学,在游中研”。因此,把研学旅行等同于一般的旅游、等同于游山玩水,显然是错误的。
要想有效发挥游学旅行应有的教育价值,学校必须在项目选择和设计上多下功夫,项目必须要有鲜明的目标和主题,研什么,学什么,必须非常明确。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要围绕研学主题深入挖掘,共同体验,要充分利用旅行过程中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的讨论交流,达到必要的研学深度,而不是简单地、走马观花式地游览景点。在研学旅行结束后,还应提交研究性学习报告等。(程榕娟 方迪)
原文阅读地址:
安徽青年报:http://epaper.ahyouth.com/paperdetails.php?CurrPeid=1174&CurrSid=10646&newsid=34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