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科技日报】【新华网】我校教师接受采访,谈当学生守则遭遇“处世哲学”

预审 审核 张鑫

还记得小时候背诵过、抄写过的学生守则吗?不说谎、不闯红灯、不随地吐痰、自觉排队……你长大后依然能做到吗?当道德教育与现实情境发生冲突,你是否会更多告诉孩子怎么才能“不吃亏”?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扣错了人生第一粒扣子,扣好后面的扣子会很难。

言传身教与“5+2=0”

     ……

    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赵雪菊说,家长的道德修养对子女起着最直接的示范教育作用,如果父母表里不一,会产生极坏的教育效果。采访中,不少基层教育工作者提到了德育“5+2=0”现象:在学校老师教5天,孩子回家过2天周末后,教育效果就被“打回原形”。

    在几位受访专家看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等教育观被过度关注,家庭教育陷入“能力焦虑”“未来焦虑”,忽视潜移默化的行为规范教育和润物无声的价值观培养。如果青少年时期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后期矫正会事倍功半。

“上墙”容易“入心”难

    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无疑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但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学校开展的品德教育不同程度存在抽象化、突击式、形式化等问题,使得道德规范“入眼,但难入脑入心”,孩子们往往“记得住,做不到”。   

      ……

智育成才德育成人

    不少教育界专家和老师指出,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素质教育多停留在口头呼吁,实际中推行的多是应试教育。

    “改大纲,改教材,改授课方式……这些年努力推崇‘德育生活化’,但效果并不理想。”安徽合肥基层教育工作者唐心华直言,在高考指挥棒下,社会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主要标准仍是升学率,一些孩子在家在校判若两人。

    智育让孩子成才,德育让孩子成人。专家指出,如何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实际上与社会上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密切相关。全社会都要建立常态化的道德教育和自我约束,营造积极向善的环境,才能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道德选择”。

 

原文阅读地址:

科技日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5-06/02/content_305096.htm?div=-1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5/31/c_1115462913.htm

凤凰网: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506/0106023e-c6d6-46e0-ac7f-78e36c3bbfbf.shtml

半岛都市报:http://bddsb.bandao.cn/data/20150601/html/8/content_1.html

汴梁晚报:http://www.kf.cn/blwb/html/2015-06/01/content_218800.htm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