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瓢泼大雨扯天扯地,这是6月10日清晨,好像是入夏后最大的一场雨吧?下得这么猛烈,看来今年又要防汛了。黄德春早早站在村部大门前,忧心忡忡地望着乌黑的天空发呆。暴雨从凌晨开始,猛烈地敲击着窗玻璃,将本就睡得很迟的黄德春敲醒。在这栋临105国道三楼的房子里,三年来,他很少能睡个安稳觉,不仅仅是因为临街临路,车来人往的日夜吵闹不休,更多的还是因为“上面千条线,村里一根针”,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一切都得做好做实,自己是“队长”,肩头上的担子重啊!何况是安师大驻宿松凉亭镇三德村的扶贫工作队。
安徽师范大学,这块牌子在宿松百姓的心目中,一直是很硬的。全县许多高中教师甚至不少领导都出自这所学校。自然,师大的工作队绝对不能给师大脸上抹黑。而三德村又是全县最大的贫困村,最多的贫困人口,479户1760人。扶贫任务重啊!
原定下午在三德光荣小学举办的颁奖仪式还能如期进行吗?小学生都是住在家里的,这个村是三个村合并的大村,7000多人口,有的村民小组比较远,四处沟沟塘塘多,路上能保证安全吗?
黄德春心里焦急,但他不忍心早早把桂晓骏、付勇喊起来。他俩是典型的白面书生,跟着自己日夜操劳,挺辛苦的。
想想,黄德春就觉得好笑。初来时村民们喊他们“外县佬”,那种称呼里含着的距离感谁都听得出来。一年过去,小桂和小付便被村民戏称为“富贵”(谐音)组合,三个“外县佬”的工作队就被大家简称为“黄富贵”了。
这样子挺好!扶贫扶贫,扶贫的目的不就是希望大家“富贵”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黄付桂”(谐音黄富贵)三人组合,确实给三德村送来了很多足以让村民们富贵起来的金点子,振奋了民心。
他们个个是安师大的骨干力量,各有所长,知识渊博,难得的是,在扶贫攻坚方面他们也很懂行,而且很谦虚,本着“吾不如老农”的心态,虚心地向村民学习。
宿松地处吴头楚尾,地道的方言比较难懂,更难学。为了方便同村民沟通,首先要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他们向当地村民学起了宿松话。宿松方言保留的古音很多,是特别难学特别难懂的方言。他们吃住都在村民家搭伙,朝夕相处,用心记学,很快,他们不仅能听懂宿松话,还能讲一些宿松话。
我们采访时,黄德春不时冒出一句宿松话,那种地道土语,令我们忍俊不禁,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
没有丝毫的知识分子架子,他们就像农技员一样,走进田间地头,向村民们询问稼穑农事;拿起锄头和铲子,他们愉快地学着农活;起早摸晚,他们走村串户,一家家上门调查、了解、宽慰。工作队常常是白天没人晚上去,心中有疙瘩就经常去,在外地打工的就电话沟通,逐户逐人摸清核准情况,因户因人制定帮扶清单。为了推动村里经济,发展产业,他们到各地学习,引进先进的经验和技术。
作为和谐协调的团队,他们除了向外学习,还非常重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虽然是从繁华的城市来到偏僻的村庄,外部环境改变了,没改变的是他们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断地提升自己,以求共同的进步,以便更好地为三德村村民谋福祉是他们定的基本准则。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走进余称心的采摘园,习习微风,吹衣拂面,让人心旷神怡。此时正是桃子成熟的季节,鲜红的桃子,累累垂垂,挂满枝头,在碧绿的叶子映衬下,比春天的桃花还要鲜妍。我想这片桃林,在春风吹拂,桃花灿烂的时候,该是怎样的一幅美景啊!
采摘园占地两百亩,品种多,有小樱桃、李子、毛桃、油桃、黄桃、葡萄等。从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用的是鸡粪和羊粪,全是农家肥,纯天然,绿色无污染。采摘的果子,拿到水龙头下冲冲,就可以放心地吃。
园里有几个拔草的农工。果树下那些绿油油的草,不就是绿色环保的见证者吗?只有没打过除草剂的地方,才会有如此茂盛葳蕤的萋萋芳草啊。
仔细看去,浓密的叶底露出红腮的桃子,硕大鲜妍,令人垂涎欲滴。园主余称心说桃树今年才挂果,但产量不低。前几天,一个七岁的小孩摘到两个大桃子,拿到秤上一称,乖乖!足足一斤!可以称为“桃王”呢!余称心说得眉飞色舞,就像初次当爸爸的大小伙子。
我们一人手上拿个红桃子,桃子皮薄汁多。黄德春扯了几张餐巾纸递过来,余称心笑着提醒:吃慢点哦,不要被水呛到。
美景和丰收都是汗水和辛苦换来的。工作队竭尽全力地帮助余称心,多次与相关部门衔接,解决了土地承包流转中的各种难题。他们不厌其烦地入户,做思想工作,耐心细致地说明协同发展产业的好处,打开村民的心结,为采摘园提供了用地保障。
安师大环工学院帮助果园做土壤检测,新传学院帮助果园做产品广告宣传。桂晓骏在果园里帮余称心采集土壤样本,正值隆冬时节,寒风刺骨,气温零下十来度,三个多小时的采样完成后,桂晓骏整个人都冻僵了,胳膊麻木了好长时间,晚上就开始感冒,持续发了三四天高烧。
为了开阔眼界,学习专业知识,工作队带着余称心到外地学习参观,联系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同专业果苗培育研究基地对接。有了专业的技术保障,果园果树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余称心说:有了工作队,我就有了靠山,有了主心骨,敢闯敢干,在三德探出一条致富的新路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入户调研是工作队每天的必修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话以往他们都在书本上读过无数遍,不仅记在心里,到了三德便是用在行动上。他们用明察秋毫的慧眼观察困难户的所需,用悲悯之心体恤他们的疾苦。有天例行入户,林塘组王望福严重智障,热不知道脱衣服,冷不知道添衣服。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还穿着单衣。看到他冻得唇青脸白,瑟瑟发抖,付勇立即脱下了自己的羽绒服,将带着体温的衣服披在他身上。赤土组孤儿苏敬成,是工作队重点关注的对象。小孩个子长得快,衣服眨眼就小了,黄德春看到他裤子短了,上衣短了,穿在身上紧巴巴的,赶紧跑着去买来新衣服,看着他穿上,才放了心。回芜湖后,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拿出来,挑拣合适的,收拾了一大袋,全部送给了他。
天热,“黄付桂”担心贫困户热了渴了,天冷,又担心贫苦户冻着饿着。一年四季,时时刻刻,“黄付桂”的心中都装着三德的百姓,总想着在哪些方面能帮助到他们。为了改善贫困户的生活质量,工作队给他们买新床,换新被子,零零总总地算起来,已经帮助了二十多户。
中秋佳节,万家团圆,工作队顾不得回家与家人团聚,心系村里的五保户,为了消除他们的孤寂悲凉之感,组织他们集体过中秋节。买来月饼和牙膏牙刷毛巾等日用生活品,送给他们,让孤寡老人,身孤心不孤。
别看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对一个普通普通的还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农民来说,却有着莫大的安慰和鼓舞。黄德春说,只要是关系到民生,关系到贫困户的饥寒疾苦,即使小到毫末,都是天大的事。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叔叔,我想你了”,这是天生智障说话不利索的胡盼贵在手机上反复发送的一句话。桂晓骏很自豪很宽慰地打开手机,让我们翻看。
胡盼贵的爷爷说胡盼贵刚生下来,哭声异样,医生就断定孩子智力发育低下。从那以后,一家人脸上失去了笑容。胡盼贵生活不能自理,还经常突发雷霆之怒,毫无预兆地,把一家人正围坐吃饭的饭桌掀翻,把自己的头朝墙上死劲地撞。他爷爷指着墙上补好的几个洞说,这就是孩子以前撞的。墙上的洞疤,让人看得触目惊心,可以想见他自己头上是什么样子,必定是鲜血淋淋的。
胡盼贵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他幸运地遇到了安师大工作队。他们是师者,更有一颗仁心。不仅不歧视他,反而在他身上倾注了更多的感情。特别是桂晓骏,经常去看望他,天天发微信问候他。
长久以来,胡盼贵就十分依赖他,很听他的话。和风细雨犹如春风,会渐渐吹出一片新绿。胡盼贵暴风骤雨般的发泄没有了,还在纺织厂找到了工作。现在不仅生活可以自理,工作上也十分专心,月薪最高时能拿到2600多元,今年年初还娶了妻子。
他一见到工作队,就两眼放光,惊喜异常,手舞足蹈,咿咿呀呀了一阵子,又急急忙忙跑回屋里,拿出扶贫包。他拿着扶贫包,左抚右摸个不停,喜悦依恋的目光一直在桂叔叔和我们的脸上掠过。在他那个混沌的,不算明朗清晰的世界里,一定是深深烙印着:桂叔叔就是自己最亲最亲的人。离开他家的时候,他跟在我们后面再三招手,依依不舍。
贫困户吴向阳对工作队也非常依恋信赖,见到他们就喜笑颜开。工作队在走访中发现,吴向阳住的是危房,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墙体开裂足有十公分大。工作队急忙帮助他申请了危房改造,可是,当政府补助的盖房子的两万元指标下来后,吴向阳同工作队说他准备放弃。他说自儿子儿媳离婚后,儿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四五年都没归家,生死未卜。他和老伴年岁已高,抚养孙子已经很吃力,国家政策确实好,但盖房子两万元肯定不够,他自己实在凑不出钱。工作队知道后对老人很同情,联系到安师大附中,筹集了一万五千元,顺利地盖起了新屋。新屋落成后,几年来音讯全无的儿子也找到了。双喜临门,吴向阳非常高兴,拿起几十年没拿过的毛笔,激动地写下一副对联张贴在新房的大门上:安师大扶贫助困携德政春风齐济济,阔坪村一方父母怀爱心仁厚解衣衣,横批:感谢党恩。阔坪村是以前他家的小村名。有心的吴向阳,在这幅对联,嵌进了黄德春的名字。每一个字,每一滴墨,包含了老人对师大工作队的深情厚谊!是哦,是党的惠民政策把工作队送到了他们的身边,他们怎能不心怀感激呢?
学子莘莘其音昭昭
黄德春嘴里常常说的一个词就是: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他们来自高等校府,扶智当是首选。从他们进驻三德村的第一天起,他们就接过上一任扶贫队员教育帮扶的接力棒,不仅加强对光荣小学和光荣中学的帮扶力度,还坚持开办“扶贫夜校”近50场,覆盖全村1935户。并积极推动安师大全面帮扶宿松县基础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促成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整体托管宿松县薄弱学校复兴中学,安师大派出了精干的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全面负责复兴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师大附中实行教科研互通,做到优质资源共享。促成安师大与宿松县人民政府签订教育帮扶协议,就打造全学段帮扶样板、实施“一托一”结对帮扶、启动“千百十”培训作出详细规划。安师大还制订了《帮扶宿松县教育十年行动方案》,计划每年通过上门送培、按需开班、跟班培训等形式,为宿松县中小学和幼儿园培训教师1000名、骨干教师和干部100名、校长10名。在三德大地乃至整个宿松县,他们扶贫助学的故事,四处传扬。
来到光荣中学,无论老师学生,没谁不认识“黄金组合”的“黄付桂”,一提起安师大对光荣初中的帮扶,无不交口称赞。汪校长充满感恩地说:师大设立的“大拇指助学奖”奖金每年一万元,已经连续不断地给了六年,今年又续签了三年。他拿出了满满一页纸的清单,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师大对光荣中学的捐助。师大的捐助或许厚厚的一大摞纸可以记录出来,而“黄付桂”组合以及第六批扶贫干部,乃至安师大全体师生对三德学生的情意,是这些薄薄的纸张难以承载的。
6月10日下午2点多,“黄付桂”和我们如约走进光荣小学。黄德春忧心忡忡的大暴雨,终于在午饭时候收敛了它的暴怒。
一年一度的“向阳花”奖助学金、“微心愿”发放仪式,以及“向阳花”奖助学金续签仪式,如期举行。在枝繁叶茂的校园里,应季花开得正艳,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尽显勃勃生机,充满生命的张力。
颁奖的教室,黑板前头,挂着红色的横幅,充满喜庆之气。教室两边靠墙的桌上摆满了足球、篮球、羽毛球,一长溜的蓝色手提袋里装满了学习用品,教室里坐了56个带着红领巾的获奖学生,明净的眼睛里尽是希冀和期盼。
张灿坤校长说,这些奖品都是帮助贫困生实现“微心愿”的,只要是建档立卡家庭的孩子,工作队每年可以帮助他们实现一个小心愿。领奖的学生,一个个得偿所愿,兴高采烈,笑得比花儿还灿烂。
“向阳花优秀少年”奖,是专门用来奖励各班级第一名的;“向阳花励志少年”是专门奖励贫困生里前三名的。正如校长说的那样,这些真的不是钱的问题,对一个小小少年来说,它远比“钱”要重要得多,甚至影响着他们未来的整个人生。
“这些都是师大捐赠的”,张校长指着教室办公室的一排排桌椅,带我们看了远程录播室和“浸润”计划活动室。这些先进的设备,让穷乡僻壤的孩子,与安师大附小的孩子实行了资源共享。乒乓球桌、打印机等等等等,捐助的物品是可见的,还有好多不可见的,比如,师大在暑期派来音体美的老师来给孩子们授课。我们相信这些美的种子,终将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
操场上孩子们嬉戏玩乐的笑声,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那一个个健康活泼的身影,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犹如这初夏的原野,充满着昂扬的生机活力。
他们本着扶贫扶智还需扶德的原则,为三德村设立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自强品德”这“三德”奖,对村民进行教化,使三德村成了真正的“三德”村。
三年来,工作队努力实践着“教育优先”的扶贫理念,积极进行扶志又扶智,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实现了子女受教育,全家得实惠。
实事证明,扶智、扶志,是最持久有效的扶贫措施,对提振一个地方的精气神,尤为重要。因为工作队和当地基层组织、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光荣初中和光荣小学的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原来流失的生源陆陆续续又回到了本地上学,学生入校率是以往的2倍。
黄德春、桂晓骏、付勇,三德村的这三个外县佬,他们是扶贫队伍中的白面书生,又是扶贫队伍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他们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像春风,像雨露,把博爱洒遍了三德这个偏僻的村庄。苏东坡曾在蛮荒之地的儋州开办书院,造福了一代又一代的儋州子民。安师大工作队的功绩也终将泽被三德大地,影响深远。
原文阅读地址:http://aq.anhuinews.com/system/2020/06/24/0084572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