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王文科向大学生实践队员介绍上海青的冷藏技术
连日来,太和县三堂镇的王文科,在他的菜园子里精心耕耘,八九点钟的盛夏时节,炎热而毒辣的阳光照耀着大棚内的水管,似一条长蛇般的水管在其中穿行,冰凉的井水从水管中喷涌而出,洒落在小青菜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菜的香气,水管移动时的呼呼声和水管中水的撞击声,伴随着小青菜与水分的交融,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王文科,太和县三堂镇的一位上海青种植大户,身穿白色背心,湿透的背心让人分不清是冰凉的井水还是汗水。他原本在外务工,偶然听说上海那边种植上海青挺挣钱,就特意前去考察,发现上海青在当地需求量大,不愁卖。于是,他想到阜阳那边人多,或许市场需求也大,便决定回家种植小青菜。
“俺们这边之前没人种过上海青,就我一家,他们都好奇得很!”王文科对来自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们说道,“因为上海青跟本地小青菜长得不一样,他们都问我这菜可好、可贵、咋吃?”“后来呀,很多人因为好奇都过来买,再之后尝鲜客变成了回头客,生意越来越好,最后卖的还不错,比我设想的好太多了。”第一次的成功给了王文科很大的鼓励,于是信心满满地继续埋头于上海青的种植之中。
王文科的想法受到了家人的质疑,但他决心已定,于是在家人的反对下,2010年在老家三堂镇承包了30亩土地,种植起了上海青。一开始,当地没人种过上海青,他们对上海青都充满了好奇,纷纷来购买。随着人们对小青菜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王文科的生意也越来越好,甚至超过了他当初设想的情况。

王文科向大学生实践队员讲述自己的种植经历
太和县是一个人口大县,很多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只留下老人孩子在家,一年到头回来不了几次。有一次在菜地东头碰都到村里的王婶,说自己想在深圳打工的孙子了,王文科就掏出手机给他远在深圳的孙子拨了一个视频电话,但是电话挂了后,王文科心里很不是滋味儿。“现在种植上海青的收益还不错,俺可以带着大家伙一起,这样村里的地不会荒,老叔叔老婶婶们也都能和孩子们待一起。”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王文科扩大了上海青的种植规模,每月一次的收割售卖让村里人心动不已,纷纷来请教王文科如何种植。
自此之后,王文科的大棚里多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群人围着王文科拿着小本子问前问后。王文科回忆道:“起初呢,是我一个人带五六个徒弟,发展到后面都是徒弟带徒弟,看着种的人越来越多,俺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哩。”小青菜种植逐渐步入正轨,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周边的村子,邻近的乡镇,家家户户都在种小青菜,阜阳市场已经饱和了!”王文科说道,“但是菜地里的菜还在源源不断地长,总不能烂在地里!”望着堆积成山的上海青,王文科陷入了沉思。
随着小青菜种植逐渐步入正轨,问题也随之而来。阜阳市场已经饱和,周边的村子和邻近乡镇也都在种植小青菜。王文科努力拓展销路,向温州和广州等地发货。同时,镇政府也积极帮助他建立上海青保鲜冷库,解决蔬菜滞销问题。
尽管自家的菜都已经卖不出去了,但王文科还是之前像乡亲们承诺的那样,把他们的上海青全部收上来,尽力挽回乡亲们的损失,不过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三堂镇政府在了解到情况后,主动找到王文科,投资建立上海青保鲜冷库。与此同时王文科也不断地拓展销路,“不能还搁阜阳卖啊,卖不完了。我就想办法对温州发,后来又对广州发,慢慢发向全国。”
经过不断的努力,仅仅王文科所在的一个村,种小青菜的就有20多家,收菜的有8家,并且还辐射了周边五六个村,好几个乡镇。目前每天能够稳定出货8万吨小青菜前往全国各地。

王文科感慨自己种植上海青的不易
王文科感慨说道:“好在结果是好的,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但最终实现了当初的心愿,我很满足。”“当时疫情严重啊,三堂集隔壁镇有一段时间被完全封控,导致物资紧缺。”王文科虽然想着自己不是啥大人物,拿不出什么东西来,于是就召集人手,马不停蹄的开始摘菜、装箱、装车、运输,当天夜里就给送了一车小青菜过去。
2021年,王文科发往汕头的32吨上海青由于汕头疫情封城被困在城外,当司机询问王文科该怎么办时,王文科没有丝毫犹豫:“那就把这32吨上海青全都捐了,咱也为国家的防疫事业出把子力!”
2022年,三堂镇要修路,王文科二话不说带头捐了5000块钱,用他的话来说,“俺这辈子没别的想法,就是希望三堂镇乡亲们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平坦!”(廖兴 王颖 赵若曦 张晓君 李悦)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客户端】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848/894251.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