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安徽日报客户端】推送新传学院暑期实践团队作品:《走进太和清音 见证清韵未央》

  • 时间:2023-07-18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张洪奎演唱清音曲目《到韶山》 鲍申玏/图

今年暑期,来自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们走进阜阳市太和县清音曲艺场,见到了今年80岁高龄的太和清音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洪奎老爷子,“我叫张洪奎,今年80岁,学唱清音65年!”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说话掷地有声,一直活跃在清音传唱一线的老爷子。

“就像一个火种一样,还在燃烧”

“我们太和清音,不同于北方剧种的豪放,也不同于南方剧种的婉转,而是听来刚柔并济、曲调清丽!”张洪奎老爷子铿锵有力地向实践队员们介绍道,“它从元末明初走来,历经700年的风雨沧桑,底蕴很是厚重!”

张洪奎是太和本地人,自15岁开始便在太和县清音戏剧团学习清音,期间他去过蚌埠、合肥、淮南等地表演,甚至为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做过演出。

1964年,太和县清音戏剧团由于种种原因被迫解散,张洪奎被合并到太和县梆剧团,每周只有一次到太和县文化馆交流学习清音的机会。

“那时候,清音就像一个火种一样,还在燃烧,没有完全灭掉,但是影响的范围大大缩小了。”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到了新世纪,我们国家出台了非遗保护的政策,这时候我们的清音又渐渐红火起来了。”

张洪奎在接受采访前,便说自己耳朵不太灵光了,但是在演奏清音琴瑟和鸣时,张洪奎却从未错过任何一个音节,其精湛的技艺可见一斑。

2006年,太和清音入选安徽省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张洪奎便陆续收徒,将毕生所学传授下去。

“我觉得清音的未来还是很有希望的。上有党的好政策,下有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再加上年轻人的继承,不光清音这个剧种,全国所有的非遗不但不会灭绝,而且都会渐渐红火起来!”张洪奎激动地说。

实践队员与张洪奎交流太和清音 史文林/图

“清音从非遗进校园开始发展壮大”

“我还在原来的省艺术学校学习了三年,算下来我也学了三四十年清音了。”高虎戴着棕色的圆形眼镜,笑眯眯地说道。

高虎是太和清音省级非遗传承人、清音作曲人,今年75岁,曾在蚌埠一中任教,极其喜爱音乐。之后作为知青被下放到太和县剧团,后来又被调到太和县文化馆。此后,高虎便专心学习研究清音,创作了一首首广为流传的清音曲谱。

“高虎老先生的眼睛不太好使了,但是他还是坚持作曲,他经常一边打着手电筒,一边谱曲。”现任太和县清音协会会长、张洪奎的徒弟,现年37岁的于飞向实践队员介绍。

2013年,太和县积极响应国家“非遗进校园”的政策,张洪奎和高虎也在四处寻找中看到了清音的发展机遇。

当年9月,太和清音正式登上课表,在校园里传承发展。太和县委县政府也出资建立了清音小剧场、清音教室、清音文化长廊等艺术场地。

“清音就是2013年从非遗进校园开始逐渐发展壮大的。”高虎自豪地说道,“太和清音让人一听就不愿挪开脚步。一般的话,只要太和清音在某个地方演出,人们不听完完整的一首曲子是不愿意走的,这对我们弘扬和传承太和清音是有极大帮助的。”

实践队员采访太和清音作曲人高虎 史文林/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舞台正中央,于飞一袭水蓝色旗袍,高高的马尾让她显得更有气质,她一会神情严肃地怒目言辞,一会眉目传情地浅唱低吟。于飞特意为实践队员们表演了一首清音的曲艺代表作,展示清音的独特魅力。

“我在西安音乐学院学的是声乐,声乐腔体和曲艺腔体是不一样,所以我在接触清音时,很不适应,体内就像有两种腔体在打架。”于飞向实践队员笑道,“唱清音总有一种民歌味儿!好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改回来了。”

为了对太和清音进行了创造性改变和创新性发展,于飞还参考了京韵大鼓和苏州评弹,“在我看来是只有京韵大鼓的大气磅礴和苏州评弹的婉约高雅结合起来,才和我们的太和清音比较接近。”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尝试中,造就了独特的、创新的太和清音。

于飞为实践队员表演太和清音 鲍申玏/图

如今,年仅37岁的于飞也已经是桃李满园,“现在一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都是我的学生,他们高中的时候我教他们清音,他们大学毕业后选择来传承和发展清音。”于飞欣慰地笑道,“我们现在一起研究学习太和清音,亦师亦友。”

就这样,凭借着专业的知识和满腔的热爱,她带着年轻一代与太和清音走上北京、上海等更大的国际舞台,获得中国第十届曲艺大赛“牡丹奖”二等奖、“缤纷长三角·北蔡杯”曲艺大赛银奖等多项国家级、省市级奖项。

于飞与实践队员合影 刘世钊/图

“现在的大环境这么好,政府也对我们很重视,我本身也是艺术专业,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带入到传统文化当中,让太和清音更科学地传承与发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谈及太和清音发展的未来时,于飞眼底闪着光,“我们已经在教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清音了,我相信只要我们慢慢教、坚持做,太和清音一定不会灭绝,并且会发展得越来越好!”(韩敏 龚小羽 王孙貊骊/文 鲍申玏 史文林 刘世钊/图)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客户端】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3108/894412.html?isShare=true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