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药香古钜阳,致富新宫集”。太和县宫集镇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且毗邻“药都”亳州,发展中药材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近日,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们来到宫集镇的田间地头,聆听致富道路上三位“带头人”的声音。
“发表了200多篇论文的土专家”
“我觉得他们说得不对,所以我来写。”宫集镇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宫光前说道。
宫光前年少时因家境贫寒,早早辍学务农。但对宫光前来说,辍学并不代表放弃学习,从小便对中药材有着浓厚兴趣的宫光前一头钻进了中药材的学习、研究、种植中。
他回忆说:“在种植初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试种了三亩板蓝根,收益还算不错,结果售卖之后因为上海甲肝盛行市场需求激增,板蓝根的价格翻了几十倍,我那叫一个懊悔啊!”
但也是在那时,宫光前意识到中药材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无比。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宫光前发现:“那些专家写的文章里,有些是错的,所以我就想试着自己来写,让药农们少走一点弯路。”
35年的钻研学习,宫光前总结出了自己独特的市场预测理论,建设性地提出了“五懂”理论和“三个掌握”,发表了200多篇论文,撰写了几百万字的调研报告,为药农们种植中药材提供了很大帮助。

“爱琢磨的良心企业家”
“那么多丹参,就丢在马路上,给车碾压,心疼,是真心疼,药农损失得多大!”赵海舰回忆2021年到宫集镇调研撞到的场景时说道,“那时候疫情期间嘛,对于丹参一类的中药材市场需求量猛增,由于药农的误判,导致丹参供过于求,卖又卖不掉,只能扔了。”
赵海舰很是心疼,正好恰逢宫集镇积极引进乡村振兴资金到村项目,赵海舰立马抓住机会,就地入驻。
“我们这个地方靠着亳州,种的药材都卖到那里的市场”赵海舰向实践队员介绍,“以前,如果遇到下雨天,药材就不值钱了,伸着头给人家宰。现在我们建成了烘干厂房,遇到下雨天我们就把采上来的药材烘干,放到冷藏仓库里面,等到价格涨上去我们再卖,这样就极大保证了药农的收入。”
除此之外,爱琢磨的赵海舰还带头干起了“中药材+作物”套种方法。“我们目前在丹参地里套种了辣椒,因为它们的成熟期不同,等辣椒收获后才是丹参成长的时期。”
在赵海舰的地里,他指着旁边的丹参地向实践队员介绍,“所以这两个一点都不耽误,不仅能赚到卖丹参的钱,还能赚到卖辣椒的钱,这一亩地老百姓能多赚好几千块钱。”

“带头种植的村干部”
“俺多种点,让乡亲们多来点。”宫集镇育才村村干部王丽萍感慨道。
王丽萍从2013年开始种植白术和辣椒,家有白术三百多亩、辣椒一百多亩,是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由于白术和辣椒的特性使得王丽萍需要雇请大量的人工进行除草、采收。
2018年王丽萍被乡亲们推选为村两委干部,在任职村干部之后,王丽萍对村里乡亲们的家庭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思想上有了更高的觉悟,发自内心地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乡亲们。
于是王丽萍想着将白术和辣椒的种植规模扩大些,多提供一点务工岗位,让乡亲们挣钱的机会更多些。
同时,王丽萍还鼓励乡亲们自己种植,并且主动帮忙收购、运输,为乡亲们的收入兜底。在王丽萍的带动下,宫集镇育才村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白术和辣椒种植的行列。
“俺丽萍心肠真好啊,俺们都念着王支部的好呢!”正在王丽萍家的辣椒地里帮忙的李婶对实践队员说道。

行走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风吹过,带来阵阵泥土混杂着草药的清香。宫集镇的太阳升起了,远远地看见药农们三两成群地带着锄头走来,走近他们的药田,走上他们的乡村振兴路。(廖兴 王颖 赵若曦 张晓君/文 余国乾 陈涛/图)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客户端】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848/894349.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