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谢宇和辛涛合作撰写的文章《构建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

  • 时间:2023-08-10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文章转载如下: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兼顾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构建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以高远视野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既是心理学深入探索学科本身所承载的知识、理论、方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中国心理学国际影响力的必然使命。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心理学话语体系建设的价值旨归,是中国心理学有别于他国心理学的根本标志,也是强化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的灵魂所在。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心理学在苏联心理学的影响下探索建立,逐步形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体系。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学者就已经关注到了苏联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介绍了苏联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译介了《苏维埃联邦的心理学》《苏俄新兴心理学》《旧心理学之崩溃与新心理学之建立》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在国内早期心理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中国心理学围绕苏联心理学话语开展自我改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纲领开展心理学理论研究,以巴甫洛夫学说为基础进行心理学实验,并对西方传统心理学的主要学说加以反思和批判。改革开放后,国内心理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展研究,认识到不能照抄照搬苏联心理学话语,开始自主发展建立起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话语体系。

20世纪90年代之后,欧美心理学知识源源不断地被引介到中国,国内学界未加甄别地接受了其中很多概念和理论。西方心理学话语体系建立在个人主义和个体实现的文化土壤之上,其理论学说是对所处社会形态和思想观念的理论化反映,很多学术观点并不符合中国现实国情,无法满足中国心理学实践应用的实际需求。这一时期,中国心理学对西方心理学的反思不足,在欧美心理学各种理论概念的拼接之中开展研究。

西方心理学从来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学说思想无法摆脱西方独特的历史文化。回归马克思主义原著文本,探析最初的思想语境,为构建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例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提出了重要论断,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心理学研究必须将人置于现实情境,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探讨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分析研究心理现象的思想武器。在构建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指导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实践,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的命题、概念和知识,推动中国特色心理学理论创新。

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以深厚底蕴,立足中华民族视角,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挖掘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宝库,对于探究和破解当代心理学研究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印刻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红色血脉,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不断塑造着华夏儿女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在新时代,中国心理学工作者要秉承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情坚守,坚定文化自信,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挖掘心理学研究中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是构建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来重视理想人格之学,关注道德践履之学,强调天下为公之学。人格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从先秦时期开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们就以“君子”为理想人格追求。孔子从四个方面强调君子的行为表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儒家文化也为我们指明了理想人格的培养途径,即“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德实践亦是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此也有很多论述。“仁义”是中华民族基本的道德规范,“仁”是美德的内涵本质,而“义”则是美德的外部表现。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义观念贯穿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特征,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仁爱”“友善”之心和“爱人犹己”“推己及人”之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礼记·礼运》所载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荀子所述的“四海之内若一家”,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所追求的集体理念,集体主义是中华文明最显著的标识性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刻入中华民族的基因,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人文精神皆是中华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一直产生着深远影响。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中国心理学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让中华文明的文化特征在心理学理论中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心理学理论体系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必须潜心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和理念,守好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的本和源、根和魂,提炼出体现中华民族特征的心理学标识性概念,归纳出易于被国际心理学理解和接受的新表述与新观点,形成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

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范式

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的建立,是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创新的必然要求,应以多学科交叉不断塑造融合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可以说,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生成的学科,因而其研究问题和范畴也有明显的多学科属性。当代心理学的前沿科学问题,需要心理学、神经科学、影像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学科在多个层面的深度交叉融合来解决。随着心理学研究问题的复杂性日益增加、科研活动的组织化程度日益加深,心理学已经迈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科学时代。

借鉴多学科研究手段,打破传统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藩篱。心理学研究大多采用心理量表、事件相关电位、眼动等传统的研究范式和手段。但近年来,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神经影像学研究技术已经开始在心理学领域得到应用,揭示了心理活动的神经机制。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统计学方法,能够满足科学研究中理论模型构建的要求,可以同时探索显变量和潜变量,分析多个自变量和因变量,处理复杂的因果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诸多优势,在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的量化研究,助力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借鉴和应用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式和手段,是生成心理学新观点、新主张、新理念和新思路的重要路径。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革新传统心理学研究范式,有助于促进人文与科学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深度融合,面向心理学前沿科学问题,补齐心理学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的短板。

明确学术术语语义,规范多学科的心理学术语体系。学术术语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成果传播和交流的基础。学术术语是反映现代科学研究理论思想的表述方式,学术术语的统一对于合作研究的开展有着重要价值。然而,由于学科的分野,学术术语的表述在不同学科中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比如,“情绪”和“情感”经常会被不同学科的学者混用,他们对心理学术语的理解和认识并不一致。此外,很多心理学术语本身包含多重含义,其英文翻译有时也并不完全一致,语义的传达不够准确阻碍了学术的交流与沟通。例如,“mind”一词就是心理学中典型的多义术语,可以被翻译成“心灵”“心智”“灵魂”“智力”“精神”等,给学术交流带来困扰。规范心理学学术术语的使用,构筑统一的多学科交叉学术话语体系,形成科学共识,是开展心理学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的基本保障。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是心理学最突出的性质和特征,也是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的核心范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新时代,心理学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中国心理学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范式,实现心理学前沿问题的重大突破,掌握关键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立足中国实践回应社会发展需求

实践是话语体系生成的源泉,当代中国实践和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之间形成了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中国实践是中国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的逻辑起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奠定了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心理学积极聚焦时代问题,化解时代难题,回应时代需求,推动心理学服务社会发展。我国持续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心理学成果,为中国特色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奠定了基本框架。由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社会心态所浓缩的理论学说,既是对中国推动社会心态转型成果经验的总结与归纳,也是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的凝练与概括。

中国现实国情决定了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是中国特色心理学的基本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危机事件多次成为社会舆论焦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工作任务。2023年4月,教育部、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宣传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涵括了心理学实践应用的未来方向。关切心理健康问题,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要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监测预警、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危机干预等核心概念的凝练,既要突出核心概念的科学化、专业化,能够清晰和准确描述心理问题,也要强调核心概念的通俗化、大众化,易于被公众理解和接受。

构建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必须以中国实践为基础,以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导向,旗帜鲜明地展现出中国心理学思想,铿锵有力地发出中国心理学声音。中国实践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现实场景,推动着中国心理学逐渐打破西方传统心理学学术的窠臼,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征的心理学概念范畴,搭建了与中国实践相适应的心理学理论和学说,为构建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构建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必须在创新性发展中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我们要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到构建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之中,牢牢坚守人民至上理念,才能在时代大潮激荡、全球风云变幻之时,以中国人民最简明、最深刻、最淳朴的精神与智慧去诠释,不断扩大中国心理学话语影响力、掌握国际心理学话语主动权。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任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学术副校长)



原文阅读链接:【中国社会科学报】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627&eid=47206&sid=218412&idate=12_2023-08-09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