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讲归讲,笑归笑,掏掏大大失家教”“叫你到东你到西,叫你放鸭你抓鸡,叫你上山你下河,叫你敲锣你打鼓……”一首首残缺的安徽庐江童谣唤起了多少人埋在童年深处的记忆。这正是来自“徽声皖韵,传承乡音”安徽方言童谣谚语采录社会实践团队在庐江地区采集的方言童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是人类文化中“根”的一部分,也是个人身份感的认同,更是集体归属感的来源……无论身处何地,“根”都无法改变。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却逐渐“不识乡音”。
这个暑假,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的足迹遍布安徽省16个县区,他们的身影穿梭在街头巷尾,寻访于各地的档案馆,翻阅了众多文献资料,只为寻找最正宗的发音人,记录各地最纯正的方言童谣。
70年,几代人的接力,只为做好一件事
谈起为何选择以保护方言为实践主题,团队负责人王倩告诉我们,一是因为安徽师范大学师生的接力传承,二是由于当下方言急剧萎缩的状况。70年前,正值1952年进行全国普通话普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孟庆辉老先生带领团队下乡,对部分地区方言进行了调查和整理,自此他们与方言之间埋下了深厚的种子,一代又一代的师生都投身于采集保护地方方言的事业之中。
但对方言的热衷并不是与生俱来,在参与调研团队之前,团队中许多成员包括王倩自己对方言的认识并不深刻,只知其高大,但不明白保护的意义。而暑期社会实践恰好给予他们一个全新的平台,不同的小分队去往安徽不同的地区,在家乡的土壤上,深入田间地头,走遍大街小巷,寻找隐藏在市井中的发音人,采集纯真的乡土之音。经过多种途径的探索,团队的成员深刻意识到方言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切身体会到方言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而安徽方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给团队出了一个难题。“两水三山”形成的安徽方言是对安徽省境内方言的统称,包括以五种为主体的方言和多种移民方言,同时在每一个片区方言内部又存在差异。因此,安徽方言各种特色,从宏观层面可以概括为过渡性和混合性。
通过实地的调研和长期的走访,团队在徐建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前辈集腋成裘的方言研究成果,大致总结出安徽方言的分布特点。在调研的过程中,团队通过安徽方言多样性、活力值的断崖式变化来呈现方言的使用和传承 现状。就安徽省而言,目前主要体现在皖南吴语、徽语、赣语的急剧萎缩,其中吴语及部分客籍方言甚至处于濒危状态,方言通行范围萎缩、地区方言已从连片分布到点状分布。在城镇化大背景下,方言入侵情况严重,使用人数减少、地域文化特色消损导致方言生存现状堪忧;方言的消亡会导致以方言为依托的地域文化信息严重流失,破坏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方言,绕不开的情怀,传统文化的根系
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历史记忆,同时也代表着当地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情感纽带和文化遗产。
在实地采访的过程中,队员们发现方言往往与传统文化绕不开关系。太和文化馆馆长张新影提到,方言作为一种地方特色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瑰宝。在当代社会中,尽管普通话的普及使得方言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但方言与谚语在一些特定场合和特定群体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一些方言与谚语在戏曲表演、文艺演出等传统文化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演出的内涵,也增加了观众的情感共鸣。此外,在一些寿诞庆典和年节活动中,方言与谚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在含山县进行调研时,团队成员详细了解了以含山的地方方言为道白进行演唱的含山地方戏——含弓戏。含弓戏是含山县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统的载体,彰显着民间的集体记忆,生活智慧和风俗习惯。靳馆长告诉实践团队队员:如果有在其他地方考进来的学生,去演唱含弓戏之前,是必须得学含山话的,只有用我们含山的地方方言来演唱,它才有含山的特色,才更有含山味。所以在这一点上,含山方言的运用发挥比较大的作用。
但因会方言的人正在减少,传统文化也存在着无人继承,逐渐消逝的迹象。如 50 年前流行于芜湖地区的梨簧戏已经濒危失传,岳西高腔、潜山弹腔现在只有少数人在传承。地方方言是一种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单向的不可再生性和恢复性,方言活力的萎缩、方言文化衰减会导致方言文化的濒危,甚至导致一些与方言文化共存的传统文化的消失和不可再生。
童谣,残缺的体系,记忆深处的火种
方言的类型繁杂,但当被问到为何在众多语言类型中最终选择了童谣来做方言采集时,团队副队长李佳慧说:如果仅仅搜集单个字的发音,会让大家听起来乏味。而本地小朋友们大多从小被爷爷奶奶、爸妈妈抱在怀里哄睡觉,童谣也就刻在记忆当中,虽记不全,但也能哼两句。所以我们选择从童谣入手。
2021年,当时的团队成员都很迷茫,搜集工作不知从何下手。刘婉婷同学找到了安庆当地的发音人和采访对象,为大家打了个样,如何发问卷,如何拍视频等困难都得到了解决。童谣的采集工作也进一步顺利开展。
但即便是人们记忆中最亲切的声音,也遭遇到了重重困难。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遭遇最大的困难就是找不到发音人。在返乡调研之前,团队成员都会经过筛选和培训,目的就是能够具有辨别发音人方言说的标不标准的能力。团队对寻找专业合格的发音人也有严格的要求,录音对象需是55-56岁的老年人或中年人,男女不限。口齿清晰(留意门牙是否完好)、声音洪亮,录音内容为从儿童视角创作的歌、谣、曲。但由于许多专业的发音人或年纪已大,或早已没有联系方式,团队成员只能广撒网,从身边的亲戚入手,或是在街头巷尾挨个询问老人家,但他们发现,即使拿着不完整的童谣引导,有些老人也不能回忆出完整的童谣内容。保护方言,记录童谣的工作迫在眉睫。
科技,让童谣活起来,赋能方言振兴
王倩谈起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便是采访来自霍邱的老乡穆志强先生。30多年前,他在安徽省图书馆馆长的带领下去做方言研究,那时条件艰苦,没有专业的录音设备,只能通过文字的方式将采集的资料保存。时过境迁,当时收集到的很多资料都已经消散了,于是他将有限的资料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他对民间文学颇有研究,收集发表了很多民间故事和民歌,其歌词作品《野菊花》还在中央电视台少儿歌曲大赛上荣获一等奖,并入选百首爱国歌曲之一。从他身上,也让团队认识到方言不仅可以在语料库保存,也可以为文学从业者再创作提供素材,在当代更好传播。
从前录音设备单一,保存方式简陋。如今团队运用科技手段,编写集语音、视频图像等于一体,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喜马拉雅等形式和平台促进方言童谣与谚语的多样化传播,为传承先人们种下的“星星之火”贡献师大学子的“燎原之力”。
跨学科融合,青年成长助力国家复兴
为了将收集来的资料进一步真正做出成果,团队也加入了挑战杯的比赛。在备赛过程中,学院老师给予了充分、耐心的指导。徐建老师针对报告撰写中安徽方言特点、分布格局等专业内容为团队进行梳理。准备初期,报告常常抓不住重点,陈萧老师便带着团队成员一个字一个字反复修改,通宵凌晨也是常有的事。
团队建立的意义便是希望将青年发展融入国家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们除了需要学习语言学知识,社会学、历史学、统计学等各大学科基本知识也都需要大家了解并且加以运用,真正做到了跨学科融合,增加大学生知识面,促进综合素质提升,助力全面发展。
在未来,由团队多年采集的童谣做成的十四五重点出版物有声电子书也即将发行,方言小程序也在不断完善。他们希望让采集的东西“活起来”,让方言真正走进百姓日常生活,让大家能随时随地听到自己感兴趣的、想了解的内容。
保护方言意义重大,团队的成果对国家语料库进行了补足,让传统文化有迹可循,带动经济增长,助力国家复兴!
乡音留存,薪火相传。立足时代,永葆青春。“徽声皖韵,传承乡音”团队以每一位同学的家乡为土壤,从最熟悉的地方出发,通过安徽师范大学的平台,保留记忆中的乡音。而方言童谣,是了解地域文化的窗口。通过这扇窗,我们仿佛能窥见某片土地上曾发生的所有故事。许多人无奈于乡音消弭的社会发展趋势,而相对专业的他们,能做的就是在正宗乡音尚存时保护好方言文化。在未来,无论时间流逝,或是人口迁徙,每一个想念乡音的游子能随时随地重温家乡方言,回忆从前美好!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客户端】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547/967960.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