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音袅袅,宛若天籁。11月14日晚由皖江学院学生处主办,皖江国学社承办的“崇尚经典·文化皖江”系列之《此曲只应天上有——中国吹管乐艺术品鉴》在该院图书馆报告厅举行。著名笛箫演奏艺术家罗守诚担任主讲,与皖江师生共同品鉴中国吹管乐经典作品。院宣传部部长戴长江,学生处处长侯超,芜湖市演出艺术中心演出部原主任、芜湖华亿国际艺术总监潘金华等与200余名学生一起聆听国乐。
在名曲《梅花三弄》的背景音乐中,罗守诚缓缓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出身贫寒的他12岁便迷上音乐,在拥挤破败的上海弄堂里每天坚持练习吹笛子。1969年罗守诚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进入上海电影乐团担任独奏演员。近年来,罗先生仍是多家音乐团体的特约演奏家及上海音乐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特聘教授。如今年近古稀的罗守诚已经与音乐打了近六十年的交道。凭借自身的努力,他从四平路走到上海沐恩堂再到上海音乐学院直到蜚声海外,从小学合唱到学习钢琴再到成为中国吹管乐的演奏名家,他几乎每一天都离不开音乐。
讲座中罗守诚先生以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和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说明笛箫在我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地位。罗先生现场演奏了昆曲《秋夜》与二人台的选段,笛声时而跳跃欢喜、时而平缓静谧,每每演奏结束,会场便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罗守诚先生还曾在多部影视作品中担任笛子独奏,讲座现场,他播放了《渡江侦察记》、《城南旧事》、《哪吒闹海》与《济公》等多部影视作品的片段,剧中与情节完美契合的笛声配乐让现场观众如痴如醉。
罗守诚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国乐同样也是,我从事笛子演奏多年,深切地感受到国乐的独特魅力。”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据《周礼·春官》记载,笛、箫等竹管乐器在西周以前就已出现,并且在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国乐作为优秀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值得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关注。追求美好的音乐,尤其进一步了解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提升文化内涵的必然走向。
在“中外音乐主题识别”环节中,罗先生现场演奏了十多支乐曲,由听众辨别,并向回答正确的听众赠送国学经典书籍作为奖励,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讲座结束后,听众将罗先生团团围住,或请教问题、或签名留恋,皖江国学社社长孙康康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乐曲优雅和畅,或古朴自然,或旋律委婉动人,典雅细腻,演奏愁而无伤,舒淡流畅。给现场观众一次真正的听觉享受。通过这次的讲座也让我感受到了国乐的魅力,希望以后有机会多多聆听国乐,让国乐为当前的浮躁注入一份清凉。”
(文/图 潘海燕 吴燕红 姚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