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推动者。近年来,安徽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特色优势,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建强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培育高质量人才、集聚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坚持“四个面向”,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不断优化平台布局、提升平台能级、强化平台支撑,进一步提升集聚创新要素、开展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贯通“从0到1再到100”的科技创新生态链。
安徽师范大学发挥学科专业特色优势,高质量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近年来,学校新增清洁能源与催化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省属高校唯一)、徽文化生态安全及文旅融合发展安徽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9个,参与先进玻璃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与芜湖市人民政府、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并获批“安徽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节能减排联合创新研究院”,与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安徽省高碳产业碳中和工程研究中心”。当前,学校对接安徽“4433”万千亿产业体系和“7+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积极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高等研究院、开阳实验室、芜湖智能传感平台、东数西算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合肥高等研究院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联动政产学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途径。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高校、服务机构等多主体,需要打造协同联动的专业化服务生态。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全链条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探索与政府、企业的共建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从“单打独斗”转向“生态共建”,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安徽师范大学始终坚持开门、开放办学,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通科技成果应用落地链条。近年来,学校制定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建立“安徽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安徽师范大学芜湖技术转移中心”,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林立新能源科技企业共建材料化学联合实验室,与北京泊菲莱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连续流化工工程技术中心,产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当前,学校正在积极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与芜湖市、奇瑞集团等共建合成生物学机器人化学家平台、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学院、智能信息与先进制造学院、科技商学院,推动技术转移机构实体化运行,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优化学科布局,强化高质量科创供给
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学科结构与产业集群动态联动机制,面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统筹设计重点发展的战略性学科和学科方向,打造与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变革同频共振的学科格局,更好发挥高等教育价值。
安徽师范大学持续优化学科布局结构,主动对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学校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自主设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等5个目录外交叉学科,建设以化学为主导并融合物理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化学+”交叉学科群。围绕文史哲和旅游等特色优势学科,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数智技术,创新“数智文旅”研究范式。实施“引企入教”“引教入企”行动,先后与奇瑞集团、科大讯飞等企业合作开设产教融合人才订单班12期,与科大讯飞、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共建“AI+高等教育研究院”,推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当前,学校正在分类推进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将服务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学科专业占比提升到70%以上,实现学科与产业的有机融合。
创新培养模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主体力量。高校要建立教育和科技相融合、内外资源协同运用的拔尖创新人才全过程培养体系,进一步打破学段界限、学科壁垒、校企边界,大力加强人才引育,持续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营造人尽其才、各显其能的良好人才生态。
安徽师范大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健全柔性聘用、项目聘用、平台聘用等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组建人才引进工作委员会,研究出台“学科系列”和“教学系列”等人才政策,大力引进与培养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创新人才,持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近年来,学校新聘任院士2人,签约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3人,新增自主培育国家级人才称号教师22人次、省级人才称号229人次,化学学科拥有的高层次人才总数为安徽省属高校之最。当前,学校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完善人才“引育稳用管服”工作体系,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着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团队,为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争创“双一流”学科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07/08/node_06.html#c109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