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中国妇女报】20年爱心接力 守护农村娃求知之光

  • 时间:2025-07-25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千方爱心学校”学生志愿者在科普课堂上演示“空气炮”实验。安徽师范大学宣传部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原来木头咬合的地方叫榫头、卯眼,地震也震不垮!”盛夏7月,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三里镇综合文化中心里,11岁的方启航把刚完成的黏土榫卯小屋高高举起,兴奋地向身旁的“千方爱心学校”支教队员展示,晶亮的双眸里闪耀着求知的光芒。

成长如歌。从一个人到2200多人的支教队伍,从一所偏远山村的“千方补习班”到覆盖安徽12个地市、30多个乡镇的20多所“千方爱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支教团队用20年的爱心接力,守护孩子们的求知之光,迄今已累计服务乡村儿童逾万人次。

“千方”启航

7月18日,浙江华盛中学物理教师杨千方再次回到安庆潜山市黄柏镇昆仑村,这个他出生、长大的偏远山村,是他因教育改变命运的地方,也是他坚持支教20年的地方。

“乡亲们的恩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杨千方清楚地记得,2005年,他考入安徽师范大学,成为村里首名大学生,却面临学费无着的困境。“五元、十元……当乡亲们把一张张‘零票子’放在我的掌心时,我仿佛感受到了上面还沾着他们晨起卖蛋的露珠、烈日下种桑养蚕的汗水。”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恩情,杨千方踏上了求学之路。那一年,“回乡支教,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梦想,也如一粒种子在他心中萌芽。

2006年暑假,杨千方回到昆仑村,在闲置旧屋里挂起一块自制黑板,创办起“千方补习班”,为村里的十几名孩子义务补习。

返校后,他的情怀和梦想也迅速“点燃”了身边的同学。第二年,学院组建起一支义务支教小分队,由杨千方牵头,再次进入大山。

自那以后,支教团队的规模越来越大,支教频率从每年暑期拓展到寒暑两季,支教范围从山里扩展至山外。每年如约而至的支教团,是乡村孩子们的“快乐源泉”,“千方”课堂则是他们学习的乐园。

山区条件有限,支教队员们就自制教具,尝试角色扮演、视频教学,让孩子们在快乐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考虑到山区孩子多是留守儿童,易产生情感缺失,他们就跋山涉水上门家访,带孩子们做游戏、演节目,开展团体辅导,组建临时家庭,让孤单的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他们还结合时事热点,将新鲜的人和事“带”进山村,举办升国旗、诵经典等活动,开展科普讲座、“中国梦”教育,引导孩子们树立成才报国的理想信念。

近十年来,“千方”课堂也在蝶变。为了让深奥的知识在孩子心中具象化,支教队凭借其理工科专业优势,自主研发了1200余堂“科普实验课”。课程表从语数英“老三样”,升级为“3+N”多元体系,天文观测、化学魔法、科普实验、非遗手工、心理剧等“小而精”的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

今年,志愿者刘嘉慧就以NASA“旅行者一号”拍摄的“小蓝点”照片开场,运用AI技术和VR眼镜让孩子们感受宇宙的魅力。“他们把大学实验室浓缩进‘行李箱’,把乡村课堂变成没有围墙的科技馆。”昆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涂保安感慨不已。

爱的回响

2014年夏天,一条短信让支教队员热泪盈眶:“老师,我考上安徽师范大学了!”发信人是杨文秀,5年前那个躲在教室后排的腼腆女孩。

在“千方”,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统计显示,20年来,200多名受助学生相继考入重点高中和大学,其中20多人毕业后投身教育事业,更多人坚持志愿服务,用行动传递爱心。

如今已是中学物理教师的赵晓宁,是2020级支教队员,也是曾经的受助者。“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村民们特地送来自家瓜果的朴实情意,把我‘钉’在了讲台上。”

当爱的链条环环相扣,教育也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在潜山支教分队队长、2024级物理专业学生詹浩的支教日记里,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丈量乡村,不光用脚步,更用耳朵听蝉鸣和蛙叫,听孩子将‘放大镜’说成‘凸透镜’时的自信;用眼睛看稻田和炊烟,看老人送来感谢信时的笑容;用心灵感受知识被需要时的重量。”

爱的回响也让支教队员受益匪浅。2020级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生邹孝龙连续几年带队前往枞阳、潜山等地开展“千方”支教,他将过程中的感悟与所学专业融合,申报的作品荣获第十届“挑战杯·华安证券”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立足项目,团队迄今已孵化科普系列发明、实用新型专利38项,带动成立科技类大学生社团1个、公益类志愿服务团队20余支,团队涌现安徽省“百优”大学生、校十佳大学生等校级以上荣誉学生80余名。

“当年播下的种子,已长成森林;而我们,也在支教中找到了人生方向。”不久前,“千方爱心学校”在昆仑小学举办的20周年纪念活动上,杨千方激动不已,“我们坚信,当一群青年把感恩化为行动,把专业融进乡土,教育公平的种子终会穿石破土,绵延成万亩葱茏。我们用20年的时间证明:这份爱的传承,正在江淮大地上绽放出绚烂的教育之花!”

原报道阅读链接:【中国妇女报】https://epaper.cnwomen.com.cn/html5/2025-07/25/node_1.htm?curr=4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