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慎,有谨慎、小心之意,引申义则有忧虑、忧惧、务必、千万等。“慎”是一种心理状态,反映在人伦日常中,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当下,人们的话语行为受到高度网络化的影响,无论是时间、空间、方式,还是环境,都有了颠覆性的变化。人们在言行获得更加多元、快捷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扰和压力,在我们的身边因为言论不慎造成负面影响,乃至引起道德、伦理、法纪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生活中的慎言很值得我们深思。
慎言的传统由来已久,孔子就极为推崇,《论语》中“敏于事而慎于言”“慎言其余”之语颇多。古训说“祸从口出”,诚如张载所言,“凡一言动,是非可不可随之而生,所以要慎言动。‘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不越求是而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格修养、立德修身,进而把“慎言”与安身立命相关联,久而久之形成贤能之人的生活哲学。
言有据。墨子称言必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说话要有历史根据,要有现实经验,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生活中的信口雌黄、无端臆测、人云亦云百害而无一利,这样的例子和教训比比皆是。孔子曾一针见血地谴责,“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整天聚集在一起,说话不合乎道义,不顾及大道理,喜欢卖弄小聪明,这样的人难有什么成就。诚然,在现实生活交往中,有根有据的讲话才能具备沟通的力量。
不妄言。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谈论他人是非,随意对人评头论足,向来为智者所不齿,孟子就说:“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王梵志所论更为鞭辟入里,“莫言己之是,勿说他人非。道是失其是,道非得其非。白圭之玷尚可磨,斯言之玷不可为”。尤为不可取的是,在揭别人的短处时,炫耀自己的长处,因而提倡“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这告诉我们,“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不探听别人的是非过错,不盯着别人的长短,不讨论别人的功过得失,与人交往理应坦诚相见,宜当面批评、忌背后揭短,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忌以己之长较别人之短。
戒多言。王羲之七子王献之小时候和两个哥哥一同拜会谢安,之后人们向谢安问起兄弟三人谁最贤,谢安回道“小者佳”,问及缘故,解释道“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小者说的就是王献之,在和谢安的交谈中多以寒暄为主,其兄长则话语甚多,可见谢安视“少言”为好的品行。在中国人心目中,恰当的寡言是一种修养,“多言不如寡言,寡言不如不言;和缓而言,则有条理,而人不厌”。戒多言,本质上是说话有“度”的艺术,“言多必失”,就像冯梦龙说的:“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故我们当谨记“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言必信。“言必信,行必果”,言出必行,言见于行即是信。“信,诚也”,向来被定义为一种高尚人格;反之,则被视为小人而备受人们鄙弃,“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墨子也说“言不信者行不果”。当然,言而有信的“言”,其重点在于“义”,有理有据,而非妄言多言,但特殊环境下的“权变之术”则另当别论。此外,慎言并不意味着不言,因为担心言多语失,索性“不过问、不表态、不拍板”的做法,则背离了慎言的初心。
“言必有物,而口无择言;行必有恒,而身无择行。”无论工作、生活还是交往,说话要严谨有据、掷地有声,做到言出必行、持之以恒。要把握好“三说三不说”原则:说好职责领域的话,不了解的不说;说好学有专长的话,不熟悉的不说;说好经过证实的话,不确定的不说。如此,慎言才是一种好的境界。
原报道阅读链接:【学习时报】https://paper.studytimes.cn/cntheory/2025-07/25/content_9953120.html